简述十三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十三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明孝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参考答案:

明孝陵位于南京中山南麓,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并始建宝城宝顶; 前导部分神道长达1800米,设有大金门、神功盛德碑,石像生12对,擎天柱,文武臣各四躯,棂星门;
主体部分有金水桥、大红门、孝陵门、方城明楼、宝城,地宫在宝城下; 以整个中山为兆域,域内遍植松楸,放养长生鹿千头于其间。开辟明清帝陵形制。


第2题:

飞机的气动布局形式有哪些?请简述各布局形式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主要有常规布局、无尾布局、鸭式布局、三翼面布局和飞翼布局
特点:常规布局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以来,飞机设计师们通常将飞机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放在机翼后面的飞机尾部。这种布局一直沿用到现在,也是现代飞机最经常采用的气动布,因此称之为“常规布局”。20多年前,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机翼前沿根部靠近机身两侧处增加一片大后掠角圆弧形的机翼面积,就可以大为改善飞机大迎角状态的升力。这增加的部分在我国一般叫做“边条”。新式战斗机很多都采用这种布局,如俄罗斯的米格-29、苏-27、美国的F-22、F-16、F-18等。只要看到一型飞机采用了边条的设计,就可推测到这型飞机是强调近距离格斗性能,适合大迎角、大过载机动飞行的。美国的飞机一直钟情于常规布局。虽然美国通过X-31试验机已经获得了鸭式布局设计的要领,但在新一代战斗机F-22亮相时,大家看到的仍然是常规布局。
无尾布局
通常说的“无尾布局”,是指无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还是有的。这种布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开始实用了。德国的火箭动力战斗机Me-163就是这种布局。60年代采用这种布局的飞机比较多,如法国的“幻影”Ⅲ、美国的F-102、F-106、英国的“火神”式轰炸机等。在无尾布局的飞机上,副翼兼顾了平尾的作用。省去了平尾,可以减少飞机的重量和阻力,使之容易跨过音速阻力突增区,其缺点主要是起降性能差。
无尾布局的飞机高空高速性能好,适合做截击机用。但其低空区音速机动性能差,不符合现代飞机发展趋势,正逐渐被鸭式布局所取代。
鸭式布局
鸭式布局,是一种十分适合于超音速空战的气动布局。早在二战前,前苏联已经发现如果将水平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机头两侧,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来达到同样的操纵效能,而且前翼和机翼可以同时产生升力,而不像水平尾翼那样,平衡俯仰力矩多数情况下会产生负升力。早期的鸭式布局飞起来像一只鸭子,“鸭式布局”由此得名。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的前翼称为“鸭翼”。战机的鸭翼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操纵的,其功能是当飞机处在大迎角状态时加强机翼的前缘涡流,改善飞机大迎角状态的性能,也有利于飞机的短矩起降。真正有可操纵鸭翼的战机目前有欧洲的EF-2000、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等。这些飞机的鸭翼除了用以产生涡流外,还用于改善跨音速过程中安定性骤降的问题,同时也可减少配平阻力、有利于超音速空战。在降落时,鸭翼还可偏转一个很大的负角,起减速板的作用。据称,俄罗斯下一代的飞机也考虑使用鸭式布局。
三翼面布局
在常规布局的飞机主翼前机身两侧增加一对鸭翼的布局称为“三翼面布局”。俄罗斯的苏-34、苏-35和苏-37都采用这种布局。美国在F-18上也试过这种布局,但没有发展为生产型号。三翼面布局的前翼所起的作用与鸭式布局的前翼相同,使飞机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机动性较好。但目前这种布局的飞机大多是用常规布局的飞机改装成的。三翼面布局的缺点是增加了鸭翼,阻力和重量自然也会增大,电传操纵系统也会复杂一些。不过这种布局对改进常规布局战机的机动性会有较好的效果。
飞翼布局
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和德国就开始研究这种布局的飞机。现代采用飞翼布局的最新式飞机,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B-2隐型轰炸机。由于飞翼布局没有水平尾翼,连垂直尾翼都没有,只是像一片飘在天空中的树叶,所以其雷达反射波很弱,据说B-2在雷达上的反射面积只有同类大小飞机的百分之一。过去飞机没有电传操纵系统,也没有计算机帮助飞机员操纵飞机,因此,飞翼式飞机的飞行控制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类似B-2这样的飞翼布局,其空气气动力效率高、升阻比大、隐身性能好,但机动性差、操纵效能低,所以这种局面目前只适用于轰炸机

第3题:

( )开创了以都城建制规划陵园布局的陵寝制度.

A.秦始皇陵

B.汉茂陵

C.唐乾陵

D.明十三陵


正确答案:A

第4题: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正确答案: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第5题:

简述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城市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规模、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城市都具有水陆交通条件,大部分特大城市是水陆空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1)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某些工业的建立必须有一定的对外交通运输(如铁路专用线、码头等)条件;生产规模受运输设备能力的制约;
(2)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而大量流动人口及服务人口是形成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
(3)交通枢纽(如场站、港区)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布局。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走廊,哥本哈根的指状结构空间形态与支撑这一结构的轨道交通密切相关。

第6题:

简述十三陵的规划布局特点。


参考答案:

十三陵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神道南端左右各有小丘,如同双阙使整个陵区具有宏伟开阔的气势,选址极为成功。
十三陵总神道稍有曲折,长约7千米。最南是5间11楼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年间,坊北1千米余是陵园大门(大红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功圣德碑,亭外四隅有华表4。亭北是石望柱,后有石兽十二对,文武臣石人六对,再北是龙凤门。由此至长陵之间约4千米,神道途径山洪河滩地段,空旷无物,布局不如南京孝陵疏密得当。
十三陵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每陵各占山一趾其陵门·享殿(凌恩殿)明楼的布置大体参照长陵制度,而尺度则较小。如长陵凌恩殿9间重檐庑殿,永陵为7间重檐歇山,其它各陵都是5间。配殿长陵左右15间,永陵9间,余陵5间。
陵的布置,陵体称宝城,正前为明楼,楼中立皇帝庙谥石碑,下为灵寝门。明楼前置石几筵二住门,前为陵寝门,又前为凌恩殿凌恩门。各陵碑都设在陵门外。


第7题:

简述组团绿地的规划布局要求。


正确答案: 规划布局时中,出入口、园路和活动场地要与绿地周围的居住区道路布局相协调。绿地内要有一定的铺装地面,满足居民邻里交往和户外活动要求,并布置幼儿游戏场地,设置园林小品。

第8题:

简要分析唐长安的规划布局特点。


参考答案:

1、最严整的里坊制里坊以高厚的坊墙封闭,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数倍于小坊,设2门或4门,朝启晚闭,实行宵禁。坊内有宽约15m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用宽约2m的十字小巷将全坊划分为16各小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2、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两旁为高大的坊墙,街景单调。
3、城市重心偏于一隅皇城、宫城位于中轴线北端,后期(唐高宗时)大内移至大明宫,重心更向东北偏移。
4、功能分区明确市集中于东、西两市,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和市场分开。
5、排水、漕运不便——水系缺乏。


第9题:

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色。


正确答案: 1.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
2.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

第10题:

简述北京太庙的布局特点。


正确答案: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现存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戟门五间,列戟一百二十。戟门前为琉璃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