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

题目
单选题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A

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

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

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樊迟问孔子,仁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告诉他,所谓仁就是爱护天下子民。()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2题: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3篇。下对关于《中庸》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庸》的主要思想观点源于子思

B.该书提出来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

C.“中”是道之体,是性之德

D.该书认为由至诚而明后善,是贤人的天性自然


参考答案:D

第3题:

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_________》、《大学》和《中庸》。


正确答案:
孟子

第4题:

所谓德性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品质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请阅读《中庸》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请谈一谈你对“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解。


正确答案: 敬谨尊奉天赋的德行,勤学好问不敢懈怠。在宏观上,排除私意的蒙蔽,追求广大的德性:在微观上,审察道体的细微,尽心问学以掌握精致的理。达到极高的境界而实行中庸之道。

第6题:

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和( )

A.《孟子》

B.《庄子》

C.《礼记》

D.《左传》


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常考的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是不是属于“四书”。

第7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朱熹所谓的小学与大学各指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 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 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来二者不 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认为小 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同时指出, "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 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 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 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 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关于小学教育的内容,朱熹指出,因为小学 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很弱,所以他们学习 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力求浅近具体。为此,他提出以“教事”——明其事为主的思 想。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 主张先人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 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 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 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 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 理”——明其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 《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是化人圣贤之学的门 户,人人都必须学好《四书》,而进一步学习《五 经》是专门研究的事。所以,《四书》的地位实际 超过了《五经》。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 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 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 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 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 本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 对象的不同面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 "薰莸冰炭"截然对立朱熹关于小学和大 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 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 内容。

第8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孔子,仁的意思是什么,孔子告诉他,所谓仁就是爱护天下子民。()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 B、相矛盾
  • C、相中和
  • D、相抑制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慎独”最早来源于()和《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 A、《史记》
  • B、《大学》
  • C、《论语·为政》
  • D、《礼记》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