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拓本

题目
名词解释题
碑刻拓本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是一种刻拓技术,从而使碑刻资料和书法名迹得以保存于流传。唐宋以来,碑刻拓本种类繁多,精品拓本传世者很多。拓本以时代区分,时代早的,价值高;以初拓标明的,以示其珍贵。还有的以拓本收藏者籍贯等标明者。碑帖拓本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书法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的风格?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经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
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是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甫阝阁颂》。

第2题:

拓本


正确答案: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或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用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纸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时用竖纹纸,油烟墨,拓后砑光,墨色乌黑有浮光的,称“乌金拓”;用横纹纸,松烟墨,色青而浅,不和油腊的,称“蝉翼拓”。又以朱红色拓出的称“朱拓”;碑石初成,或刚出土时所拓的称“初拓”。

第3题:

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的风格?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经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
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是质朴高华、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甫阝阁颂》


第4题:

《张黑女碑》原石已失,仅存一拓本是哪朝的().

  • A、魏晋
  • B、宋
  • C、元
  • D、明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为什么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模糊而残破的碑帖拓本?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而有趣的问题。本来刻在石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在刀刻、风化、磨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碑石残破,字迹模糊,书迹的本来面目也看不清楚了,而偏偏有人就十分欣赏这种字迹。在清代的碑学家中,有不少人就属于欣赏这种残碑断碣的人。碑学家批评帖学,认为由于《阁帖》年代已久,经过了多次翻刻而失真,这是帖学衰退的主要原因。帖学家们也承认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可以反转一问:秦砖汉瓦、残碑断碣,不是年代更久远吗?不是破烂得连字迹都模糊不清吗,为啥还被碑学家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认为凡碑都好呢?这里的道理也不难明白,清代书家王澍说:“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
梁巘也说:“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接近原作的“足拓”还不如北方的残破碑版,锋芒俱全的宋拓《圣教序》,反不如后世失真了的《圣教序》。王、梁二人说了老实话,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全凭着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书法艺术的好坏。在具有这种审美观的人的眼中,秦砖汉瓦、断碑残碣表现出了一种体魄雄强、气象浑穆的壮美,而清代的碑学家们,在欣赏书法时普遍具有这种审美观,其中尤以康有为表现得强烈。他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他还总结出魏碑有十大美,这十大美全属壮美的范畴。碑学家们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清代碑学之所以能兴起,这种审美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评论古代书法艺术的好与坏或美不美的问题,与原作失不失真没有多大的关系。照此所说,即使把一些名家秀丽妍妙的墨迹放在碑学家们的面前,恐怕也不会认为比秦汉石工刀砍斧凿的古拙自然的字迹好。了解了欣赏书法艺术是审美观在起主导作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残破模糊的碑帖拓本了。

第6题:

汉代碑刻出现的时代配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品德?试举例阐明。


正确答案: 汉代非常重看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毂下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扶植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凭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以通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风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风行,加上士医生们好名之风每况愈下,逝世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瞧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品德。
一端庄平正、法式疏松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西岳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是朴实高华、雄壮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第7题:

汉隶碑刻知多少?


正确答案:汉代隶书碑刻根据有关资料所统计约有四百种左右,其中包括碑、摩崖、石阙、画像题字、碑额、刻石、墓志、界石等。由于年代久远,原石损坏严重,有的原石早已无存,仅见拓片流传。有的原石和拓片均无存,只见在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著作中有记载。现在,我们一般能看到的汉隶碑刻(包括拓片)有:霍去病墓石刻字、杨买山记、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麃孝禹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开通褒斜道刻石,大吉买山地记刻石、乌还哺母等残石、王稚子双阙、贾仲武妻马姜墓石、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子游残石、祀三公山碑、泰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杨震碑、延光残碑、阳嘉残石、裴岑纪功碑、沙南侯获刻石、景君碑、三公山神碑、武斑碑、武始造石阙铭、石门颂、乙瑛碑、李孟初神祠碑、芗他君祠堂刻石、孔谦碣、李寓表、孔君墓碑、礼器碑、郑固碑、刘平国治路颂、张景造土牛碑、仓颉庙碑、子临为父通作封记、孔宙碑、封龙山碑、华山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表碑、李冰石像题字、张寿碑、史晨碑、许阿瞿墓志、夏承碑、西狭颂、杨叔恭残碑、孔彪碑、郙阁颂、熹平残碑、杨淮表记、鲁峻碑、娄寿碑、耿勋碑、樊敏碑、熹平石经残字、韩仁铭、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尹宙碑、梧台里石社碑、平山君碑、赵宽碑、三公之碑、校官碑、魏元丕碑、白石神君碑、张表造虎函刻石、曹全碑、张迁碑、郑季宣残碑、建安六年残碑,小黄门谯君碑、刘熊碑、高颐碑、孟孝琚碑、孔褒碑、仙人唐公房碑、犀浦墓门残碑、袁博碑、张君残碑、武荣碑、刘曜残碑、赵菿残碑、朝侯小子残碑、鲁相谒孔庙残碑、刘君残碑、沈君神道阙、石墙邨刻石、急就章砖、冯焕神道阙、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城阳田刻石、武梁祠画像题签、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二石等近一百种。

第8题:

东汉质朴、雄浑碑刻中与方劲刚健异趣,而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如:《()》、《()》、《()》、《()》、《()》等。


参考答案:《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甫阝阁颂》

第9题:

碑刻拓本


正确答案: 是一种刻拓技术,从而使碑刻资料和书法名迹得以保存于流传。唐宋以来,碑刻拓本种类繁多,精品拓本传世者很多。拓本以时代区分,时代早的,价值高;以初拓标明的,以示其珍贵。还有的以拓本收藏者籍贯等标明者。碑帖拓本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再现了书法艺术品,具有很高的价值。

第10题:

谈谈石鼓文的时代,重要拓本和书艺特色。


正确答案: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石刻形状似鼓而得名。鼓有十个,大小不一,高度和直径约二尺,每鼓都刻有一首四言诗。石鼓的发现,始于唐代,地点在陕西陈仓之野,故有“陈仓十碣”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岐阳石鼓”。又根据所刻的文字内容是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所以又有“猎碣”之称。石鼓文的书体介于古文与秦篆之间,或称“大篆”,是研究我国大篆、以及由大篆演进为小篆的重要资料。石鼓发现时,唐代的学者文人大都以为这是周宣王时代的产物,而且以为是史官籀所书,就称石鼓文为“籀文”。后来,郑樵在《石鼓音序》中首次提出了石鼓是秦刻石的论点,现代的学者们对石鼓文的研究比过去较为深入和科学,纷纷肯定了石鼓文是秦刻石,但是确切年代尚难统一,有年代是秦襄公、献公、穆公、文公、灵公、惠文王数说。根据石鼓文是铁器所凿刻,而铁器的出现是在春秋末年或战国之初,可以推断出石鼓文的出现的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年。
石鼓文旧拓善本传世稀少,据记载:苏轼藏拓本七百零二字;宋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宋欧阳修见四百六十五字;宋薛尚功见四百五十一字;宋范氏天一阁藏本四百六十二字;明扬慎藏唐拓本七百零二字;明安国藏拓本十册,其中最旧者有三,命名为“先锋本”者有五百零一字,而“中权”、“后劲”二本各四百八十字。唐拓本现已不能得见,后来最有名者为范氏天一阁北宋拓本,清乾隆时张燕昌据此摹刻后始为人知,不久毁于火。明安国所藏北宋拓本尚存世,民国时归锡山秦文锦,始影印行世。后秦氏将“先锋”、“中权”、“后劲”三册及另一宋拓《石鼓》一并售与日本河井荃卢氏。除宋拓本外,一般以“汧殹”的“汧”字未损为明初拓本;以“黄帛”二字未损为明中叶拓本。以“氐鲜鲂又之”五字不损为明末清初拓本。《石鼓》翻刻本甚多,但因原石泐损漫漶,要作伪很易被辨别,善本的影印本有数种,近年即据明锡山安氏十鼓斋本影印行世。原石今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的书法壮美,其体态古朴雄浑,笔画如屈铁盘金,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其书为“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潘迪在《石鼓音训》中称:“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石鼓文在清代“碑学”兴盛以后,影响更加广泛,学习石鼓书法成就显著者有杨沂孙、吴昌硕等人,特别是吴昌硕用笔凝练遒劲,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在近代书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