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风格以及对当代城市造园的借鉴价值。

题目
问答题
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风格以及对当代城市造园的借鉴价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以圈椅为例,论述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正确答案: 明式家具造型在简捷的形态之中具有雅的韵味,以线为主,线条挺秀舒展,比例适度,独具风格。1.比例匀称,尺度适宜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主要基础。明式家具非常重视整体尺寸的良好比例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协调。比如整体长、宽、高的比例,整体与牙子、圈口的比例,大面积纵、横分割的比例,身部与腿部的比例,边框与心板的比例,腿部倾斜角度与家具整体的比例,花饰与素板而积的比例等。这种比例关系,若用数的概念工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多数都符合几何学的比率关系。
以圈椅为例,椅圈的圆弧半径与端部弯头半径的比例正好是2:1,两圈外切即形成了椅圈的轭状优美曲线。椅坐面的矩形也正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再从椅正面看,椅腿向外倾斜,下端的宽度与椅的坐面相等,椅腿内侧呈梯形空间。当坐面的中心点与椅腿的底端两点相连时,恰好构成具有稳定感的等边三角形。这些几何学的比例关系,使家具的外观取得了美与和谐的效果。
明式家具,尺度适宜,能很贴切地符合人体的使用功能。如椅子靠背的“S”曲线与人体脊柱的自然曲线互相吻合,椅子搭脑(位于椅子、衣架等家具最上的横梁)的弧形凹线十分舒坦地适合人的后脑枕曲度,靠背的高度根据人坐时脊柱而定,椅面的高度根据人的下肢而定,圈椅的扶手正适于人体坐下时双手自然舒展的姿态。
总之,明式家具的比例和尺度都在人体舒适、结构科学、用材合理的条件下,对长短、曲直、宽窄、高低、粗细等方面进行权衡比较,使之达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第2题:

中国造园史上造园主体从皇家宫苑向私家园林转折是什么时期?这时的造园特点及对后期传统园林的影响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该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2.该时期的造园特点有:
(1)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拟自然山水进而艺术化地再现自然,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方面的探索(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的活动已基本消失或保留其象征意,而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但毕竟处于简单、肤浅的状态。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的造园成绩。(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大内御园居于城市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5)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领域,对风景区开发起到主导作用。
3.对后世园林的影响:
(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中的两个——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已经初步形成。
(2)私家园林也就分化了二种倾向——一种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另一是文人名士为代表的隐逸,追求山林泉石,怡性畅情,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3)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体系并行发展的局面。
(4)作为园林体系的雏形,它是秦汉园林发展的转折升华,也是此后全面振兴的伏脉。中国风景式园林正是按这个脉络进入了隋唐全盛期。

第3题:

简述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并以它为例谈谈你对明代设计总体风格的认识。


参考答案:

“明式“家具的造型设计艺术勇创新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设计注意到了:
1、材料美。充分显示木材的纹理和本色,而不加遮饰。
2、结构美,不用钉,不用胶,主要应用榫卯的结构,不同部位应用不同的榫卯。
3、工艺美,做工讲究,榫卯精确,上百年亦不松动,打磨光滑平整。
4、意匠美,“巧而得宜,精而合宜”。“明式”家具艺术风格可以用“简、厚、精、雅”来概括。
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为“健”与“约”。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该工艺美的样式化。明代工匠既善于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它的自然美,又善于将精细的手工技术巧妙低融合在工艺品的构成中,而不外露,因此质朴甚至笨拙的工艺美学使得器具更具有一股庄重敦厚的意味。


第4题:

试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原则与方法。


正确答案: 基本原则与手法:
一.在园林布局上。
1.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或院落),每区各有主题,或为上水,或为奇石(石峰,石笋),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2.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
3.欲扬先抑:在进入园林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4.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5.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
6.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的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外墙;或将进深甚潜的屋宇作为宏构巨制的局部。
7.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足园内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领域的手法,如水池不种荷花,留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府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对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二.水面处理:
园无水则不活。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他实景(山石,房屋,花木)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的留白;水面把园中的观赏距离推开,使景物尽展风姿;水面把天空,云霞,山林,亭阁一一倒映出来,让景物发挥双倍作用;水绕山下,山就显得更加俊俏。水面还有改善小气候,为消防,浇灌提供保障。
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水面分隔采用桥,廊道,岛为宜,尤其是桥和廊道最妙,能使水面既隔而又关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小池适合浅岸,池岸可曲可直,一般在建筑物下或平台前用直岸,而山下路旁,则以曲岸为妙。
三.叠山置石:
从现存的成功的假山作品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要点:
1.可看、可游、可居。假山的主要观赏点一般设在园中厅堂或书房,采用隔水而看或隔庭而看的方式,假山的高度和体量都和观赏距离有关(石峰也加此)。
2.塑造丘壑。假山本身不仅是体块的拼合,也不仅是游线的串联,而是空间与体量的有机组合,要用有限的地基和石料,塑造出一个峰峦叠起,洞壑开合,虚实想抱、意境丰富的整体。这需要有山水空间的构想与组合能力,也需要对假山结构的成熟思考。
3.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堆假山的石料受开采与运输的限制,单块石料不可能很大,所以要参考真山的地质构造,用小料拼成较大的体块,形成石壁,峰峦,洞穴等景象。
4.用石得当。石料有好有丑,好石料表面有纹理,有起伏,外形美观。
四.建筑营构
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止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成分。但是,中国传统园林以山水为景观主体,建筑在其中只起到配角作用。建筑物的位置、尺度、形象、色彩都要考虑与山水的关系及配合效果,绝不能自我表现,这就是园林建筑的特殊之处。

第5题:

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


正确答案: 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
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
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
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

第6题:

以汉字为例阐述一下文字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文字除了用来交流和记录之外,还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如书法。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以汉字书法最为特别。中国的历朝历代出现过书法大家,如晋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则被后人称为“颜筋柳骨”等,都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7题:

从园林规模和基本造园风格上区分,中国古代园林类别可被分为()。

  • A、江南园林
  • B、民居园林
  • C、私家园林
  • D、北方园林
  • E、皇家园林

正确答案:C,E

第8题:

以明式家具为例,试述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并谈谈你对它的看法。


正确答案: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简洁,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不髹漆,体现木材本身的肌理和质感,注重实用性。总体上呈现出简、厚、精、雅的艺术特色。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明代工艺美术的基本风格为“健”与“约”。所谓健,是充实而不浮艳;所谓约,是概括而不赘疣。无论造型还是纹饰,装饰性都很强,使人感到该工艺美的样式化。明代工匠既善于把握材料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它的自然美,又善于将精细的手工技术巧妙低融合在工艺品的构成中,而不外露,因此质朴甚至笨拙的工艺美学使得器具更具有一股庄重敦厚的意味。

第9题:

以颐和园为例,试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


正确答案: 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
二、万寿山前山部分;
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第10题:

以明、清私家园林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风格以及对当代城市造园的借鉴价值。


正确答案: 我国古典私家园林注重和谐(人与自然的融合)、典雅(诗情画意)、静中有动(各种拓景手法的应用)、以小见大(咫尺千里)、自然生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借鉴意义中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文化内蕴的传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