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害怕上学,一旦父母强迫其上学,就会产生焦虑、抑郁、躁狂等情绪,父母带他去求医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但此情况会在不去上学

题目
单选题
李刚害怕上学,一旦父母强迫其上学,就会产生焦虑、抑郁、躁狂等情绪,父母带他去求医却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但此情况会在不去上学后自愈,这种症状被称为()。
A

社交恐怖症

B

学校恐怖症

C

特定对象恐怖症

D

泛化恐怖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个7岁女孩在家或者和她的玩伴玩耍时表现很正常,直到一个月前她开始上学。只要患儿父母送她去学校后要离开,她就会哭,说害怕再也不能见到他们,并且抱怨做噩梦、严重胃痛,因此拒绝回学校。该女孩最可能的诊断是

A.广泛性焦虑症

B.分离焦虑障碍

C.社交恐惧症

D.单一恐惧症

E.强迫症


正确答案:B
分离焦虑障碍指的是一个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或离家时,表现出过度焦虑。如果孩子是普遍性的焦虑,他们可能罹患广泛性焦虑症;如果孩子避开玩伴,他们可能患有社交恐惧症。有些孩子对于某特定事物(例如狗)恐惧,而且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为单一恐惧症;如果孩子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导致他们花很多时间做仪式性动作,比如洗手,则为强迫症。

第2题:

年满8岁的小红因为家境困难,父母不允许其上学,父母的行为侵犯了小红的?

A生命健康权

B受教育权

C人身自由

D人格尊严


参考答案:B

第3题:

下列不是青少年期特点的是()

A、第二性征明显

B、身高、体重快速增加

C、开始追求独立、自我认同

D、因上学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焦虑

E、好冒险,但心理与行为尚不成熟


参考答案:D

第4题:

刚上初一年级的小明被父母留在家庭工厂里做帮手,不让他继续上学,其父母有权这样做吗?


答案:
解析:
无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父母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5题:

刚上初一年级的冬冬就被父母留在家庭工厂里做帮手,不让他继续上学,其父母有权这样做。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6题:

()是学生对学校感到恐怖,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一旦背上书包就胃痛、呕吐、心悸、胸闷、心跳加速等。


参考答案:学校恐惧症

第7题:

小明是河南人,他跟着父母来北京打工,小明可以在北京的学校上学。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女孩,7岁,在家中与玩伴玩耍时表现很正常,一个月前她开始上学。只要父母送她去学校后离开,她就会哭,说害怕再也不能见到父母,并且抱怨做噩梦、严重胃痛,因此拒绝回学校。该女孩最可能的诊断是

A.广泛性焦虑症

B.分离焦虑障碍

C.社交恐惧症

D.单一恐惧症

E.强迫症


正确答案:B
分离焦虑障碍指的是一个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或离家时,表现出过度焦虑。如果孩子是普遍性的焦虑,他们可能罹患广泛性焦虑症;如果孩子避开玩伴,他们可能惠有社交恐惧症。有些孩子对于某特定事物(例如狗)恐惧,而且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为单一恐惧症;如果孩子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导致他们花很多时间做仪式性动作,比如洗手,则为强迫症。

第9题:

如果孩子常以借口肚子痛而不去上学,那家长只好每次都带他回去休息,因为这是无法以行为改变技巧处理的。(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10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己在外地上学,有次给家里打电话时听见母亲的咳嗽声,知道母亲感冒了,后来就害怕,如果自己不在父母身边,父母得心脏病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自己上的是一所普通大学,看见男同学抽烟就会提心吊胆,害怕房子着火,自己会被烧死。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无心上学,失眠、心慌,非常痛苦,想休学。想摆脱痛苦但怎么也摆脱不了,主动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为独生女,性格内向,父母老来得女,从小娇惯,所有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上大学前一直未离开过父母。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咨询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你在外地上学,害怕父母会得心脏病,难道你父母得不得心脏病是由你在不在身边决定的吗?
求助者:可我就是担心呀。
心理咨询师:即使你父母得了心脏病,自己也可以叫急救车,也不是得了心脏病就一定会死人,对吧?现在医学发达,我们医院就有换过心脏的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求助者:可我不想和父母分开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那你见过有一家三口天天背着书包上下学的吗?
求助者:(笑笑)好像没有。

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单选
A:焦虑性神经症
B:恐怖性神经症
C:抑郁性神经症
D:强迫性神经症

答案:A
解析:
【考察重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试题解析】案例中求助者打电话听到母亲的咳嗽声,就害怕父母得心脏病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属于明显的过分概括化的思维特征,也存在过分夸大的成分;看见学校里男同学抽烟就会提心吊胆,害怕房子会着火,自己会被烧死,则有些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也属于过分夸大;没有表现出对环境或他人的绝对化要求,因此答案选A。
【考察重点】咨询效果评估的知识【试题解析】心理咨询的疗效可视为咨询师、求助者与咨询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疗效。故本题答案为ABC。
【考察重点】会谈过程中的资料收集【试题解析】“求助者为独生女,性格内向,父母老来得女,从小娇惯,所有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上大学前一直未离开过父母”。从中可以看出,求助者的性格特征是内向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从小娇惯着长大的。对于求助者父母的病情以及同学关系,案例中并未提及。故本题答案为BD。
【考察重点】许又新的神经症9分标准的评分【试题解析】在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这一维度上,能照常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案例中,求助者已经无心上学,想要休学,但没有休学,社会功能未达到重度受损程度,因此评分为1~2分。答案为B。
【考察重点】初步诊断【试题解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不涉及道德色彩,属变型冲突,因此可以考虑诊断为神经症。求助者表现为有对于不好事情的担忧焦虑,伴有失眠、心慌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症状特点,因此初步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答案为A。
【考察重点】症状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无心上学,这里有一定的回避行为,说明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同时,求助者由最初对于母亲身体的担心,到现在表现出无心上学,这一系列过程,表现出了泛化。人际关系方面案例中并未提及。强化指的是给予有利刺激以达到增加目标行为的目的,显然与题干不符。因此选AB。
【考察重点】针对情绪症状的咨询方法的选择【试题解析】案例中求助者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求助者的认知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其焦虑情绪;由于求助者焦虑情绪的产生和特定的事件相联系,因此可以选择系统脱敏疗法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由于求助者存在着非理性信念,因此也可以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进行治疗。因此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咨询效果的评估维度【试题解析】咨询效果的评估维度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二是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三是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四是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五是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六是咨询师的评定。故本题答案应为ABC。
【考察重点】咨询方案的内容【试题解析】咨询方案包含的内容:咨询目标;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咨询的费用;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故本题答案为BCD。
【考察重点】有效的咨询目标应具备的要素【试题解析】一个有效的咨询目标,应具备以下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这几点也是在制定咨询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的,因此本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不恰当的提问方式【试题解析】“你觉得你在外地上学,害怕父母会得心脏病,难道你父母得不得心脏病是由你在不在身边决定的吗?”这里出现了修饰性反问。“即使你父母得了心脏病,自己也可以叫急救车,也不是得了心脏病就一定会死人对吧?现在医学发达,我们医院就有换过心脏的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咨询师的话虽然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实际表达的是咨询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属于解释性提问;咨询师对一件事从几个方面同时提出问题,属于多重性提问。“那你见过有一家三口天天背着书包上下学的吗?”这是以反问的形式责备求助者,属于责备性问题。因此答案为ABCD。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适合对象【试题解析】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合适、人格正常、动机正确、信任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故答案为A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