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小黄运用个案研究收集退休人员张大爷的资料。根据“人在环境中”的观点,小黄适宜的做法有(  )。[2016年真题

题目
多选题
社会工作者小黄运用个案研究收集退休人员张大爷的资料。根据“人在环境中”的观点,小黄适宜的做法有(  )。[2016年真题]
A

观察张大爷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

B

将资料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及社区其他老人

C

弄清张大爷的家庭、朋友、原工作单位等方面的情况

D

根据个人经验提出假设,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予以验证

E

了解张大爷的生命历程,掌握其中重大事件的详细信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E,D
解析: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如家庭、团体、机构、社区等)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①偏重于探讨当前的事件,强调对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详、历史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发展过程及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法。②目标为寻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构理论、协助发展和提升绩效。③拓展个案法以反思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采用参与观察法,从宏观视角和历史情景审视个案,再从个案反剖宏观因素,从而,从“特殊”抽象到“一般”,将“微观”移动到“宏观”,并将“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以预测“未来”,实现理论重构。题中,小黄需要全面了解研究对象——张大爷,观察张大爷与其所处环境(家庭、朋友、原工作单位等)情况,了解张大爷的生命历程。采用多角度测量,针对多类相关主体,运用多种工作技术收集资料。而拓展个案法基于宏观场景与个案观察的双向互动,将张大爷的资料从个案抽象上升为理论,推及社区其他老人,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深化对服务对象、实务过程、服务机构和社会事件的领悟,从而有利于社会工作的整体建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孙某刑满释放后被父母拒之门外,邻居也都躲着他,社会工作者小黄说服孙某的父母重新接纳儿子回家,并邀请孙某参加社区青年社交小组,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小黄还特别和居民讲述关于刑事满释放人员改过自新的案例,在小黄的帮助下,很多令邻居开始逐渐接纳了孙某,孙某也逐渐树立起生活信心,在上述工作中,小黄的工作改变了孙某与()之间的互动。

A:文化
B:朋辈群体
C:家庭
D:工作单位
E:社区

答案:C,E
解析:
由题意可知小黄的工作使父母及社区邻居对服务对象重新接纳。所以正确答案为孙某与社会环境中家庭与社区的互动。

第2题:

孙某刑满释放后被父母拒之门外,邻居也躲着他。社会工作者小黄说服孙某的父母重新接纳儿子回家,并邀请孙某参加社区青年社交小组。在社区宣传活动中小黄还特别向居民讲述关于刑满释放人员改过自新的案例。在小黄的帮助下,很多邻居开始逐渐接纳了孙某,孙某也逐渐树立起生活信心。在上述工作中,小黄的工作改变了孙某与()之间的互动。

A:文化
B:朋辈群体
C:家庭
D:工作单位
E:社区

答案:B,C,E
解析:
考点:社会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3题:

   小张为了感谢党员干部小黄在办证中给予的方便,送给小黄现金6000元,小黄予以收受,小黄要给予什么样的处分?(  )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C.开除党籍

第4题:

某公益组织在山区的一次改善女性贫困活动时,发现了被拐卖至此的女性小黄。刚被拐卖过来后。小黄被迫嫁给了村里的小张。刚开始,小黄每天都想方设法逃出去,但始终无果。随着逃出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小黄放弃了逃跑,而小张对小黄很好,千依百顺,并且生活了几年后.两人有了两个小孩。小黄觉得以后的H子就这样得过且过了。现在,小黄不想着再逃回去了。公益组织的社会工作者面对被拐卖妇女小黄,应该做的是()。

A.通知司法机关,对小黄被拐卖的事件进行查处
B.责备小黄的妥协,出去以后,会有更好的生活
C.接受小黄的问题,同时尊重小黄不出去的决定
D.与小张交谈,告诉他应该让小黄回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针对妇女暴力问题的干预原则和策略。被拐卖妇女是受暴力对象的一类。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有:(1)接纳受害妇女描述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受害者;(2)尊重受害妇女的人格独立,提升她们的自信心;(3)关注受害妇女的安全;(4)与受害妇女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干预策略中包括促进相关立法以及完善相关法律:为受暴妇女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建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开展反对妇女暴力问题的综合干预。题中,小黄是被拐卖妇女,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小黄已经不愿意离开村庄,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尊重受害妇女的人格独立,接纳受害妇女的问题的原则,尊重小黄的决定。

第5题:

社会工作者小黄在一次会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小王有暴力伤害室友的想法,但小王要小黄替他保密,小黄心里很矛盾,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小黄应当优先遵循的伦理原则是()

A.隐私保密原则
B.生命质量原则
C.保护生命原则
D.差别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
保护生命原则。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保护生命原则高于其他所有伦理原则,社会工作者有义务保护受助者的生命,也包括保护其他人的生命

第6题:

某社会工作者计划运用个案研究法开展研究工作,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其正确的做法是()。

A:以多种手段来收集资料,记录研究对象的多元资料
B:在研究前建构研究假设,为资料收集提供准确指引
C:在资料收集中积极互动,引导研究对象的正面行为
D:以生活工作阅历为基础,解剖研究对象的主观感觉

答案:A
解析:
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有其特色。特色之一是非模式化。特色之二是手段和资料多样化。特色之三是详尽深入。特色之四是强调应用性研究,注重改变行为的模式。

第7题:

社会工作者小黄运用个案研究收集退休人员张大爷的资料,根据“人在环境中”的观点,小黄适宜的做法有(  )。

A.观察张大爷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
B.将资料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及社区其他老人
C.弄清张大爷的家庭、朋友、原工作单位等方面的情况
D.根据个人经验提出假设.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予以验证
E.了解张大爷的生命历程,掌握其中重大事件的详细信息

答案:A,C,E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工作研究的工作视角。社会工作研究作为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主要采用社会工作视角探索问题。针对某个问题,社会工作不是简单地描述现状、探讨原因和提出对策,而是依托“人在环境中”的理念,探讨个人与环境两方面原因及其互动,发现其中的可变原因,提出针对可变原因的对策,并探索在此过程中使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并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径。

第8题:

黄某(男)与丁某(女)系夫妻。2010年黄某夫妇遭遇车祸,黄某当场死亡,丁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夫妇二人在世亲人有女儿小黄、黄某母亲、丁某父亲和丁某弟弟。下列关于黄某、丁某个人遗产法定继承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某继承人有小黄、黄某母亲、丁某,丁某继承人有小黄、丁某父亲、丁某弟弟

B:黄某继承人有小黄、黄某母亲、丁某,丁某继承人有小黄、丁某父亲

C:黄某继承人有小黄、黄某母亲,丁某继承人有小黄、丁某父亲、丁某弟弟

D:黄某继承人有小黄、黄某母亲,丁某继承人有小黄、丁某父亲

答案:B
解析:
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只有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而全部不能参加继承时,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第9题:

某社会工作者小黄想要针对 “拆二代”的生存状况开展社会工作研究,他在研究时选择访问法。在访问前他事先准备了访谈的提纲,在访谈时他依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问题的次序。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收集到了相关资料,但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小黄的同事老张建议小黄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访谈。小黄采纳了老张的建议,并预备在下一次的访谈过程中与被访者进行面对面交往,让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目前的生活、经历和状况。?
问题:?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小黄为什么采用访问法来进行社会工作研究?并说明其访谈形式。


答案:
解析:
访问法指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有目的地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访问法的分类有直接访问、间接访问、个别访问、集体访问、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访问等。形式有非正式会话式访问、引导式访问和标准化开放式访问三种。方法分为深度访问和焦点小组两种。 访问法较适用于实地研究尤其是个案研究。其优点是适应面广、弹性大、利于发挥双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变化也可及时回应,因此可获得较深入的资料。其缺点在于主观作用强、规模小,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案例中小黄想要了解 “拆二代”的生存状况,属于实地研究和质性研究,采用访问法比较合适。
小黄在访问前事先准备访谈的提纲,在访谈时依据被访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问题的次序,说明小黄采用的是引导式访问的形式。引导式访问事先预备访问纲要,在实际访问时依情境决定问题次序及字句,这有助于系统性整理,但一些重要且突出的议题可能被排除。因此小黄在同事老张的建议下也采用了其他访谈方式,即与被访者进行面对面交往,让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目前的生活、经历和状况。这时小黄采用的是深度访问的方法。深度访问能通过研究者在访问过程中与被访者的互动,把握研究对象面临问题的状况及后果、原因机制、核心原因、可变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较深入地搜寻对象的特定经历和动机的主观资料,体现个别化原则。这种访谈方式有助于小黄收集更精确和细致的资料,帮助小黄更好地开展社会工作研究。访谈对象的个别化资料也能帮助小黄分析 “拆二代”生存状况的各项因素影响,便于得到更完善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第10题:

社会工作者小黄负责接待李建的求助。现在小黄要与李建进行接案面谈,小黄的主要任务是()。

  • A、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 B、决定工作方法
  • C、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的改变
  • D、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 E、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正确答案:A,C,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