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2009年11月二级真题]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2009年11月二级真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员工素质测评的准备、实施、结果调整和综合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答案:
解析:
员工素质测评的准备阶段包括:①收集必要的资料;②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③测评方案的制定。员工素质测评的实施阶段包括:①测评前的动员;②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③测评操作程序;
员工素质测评的结果调整包括:①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测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晕轮效应、近因误差、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练不足);②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③测评数据处理。
综合分析测评结果包括:①测评结果的描述;②员工分类(调查分类标准、数学分类标准);③测评结果分析方法:要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

第2题:

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测评结果调整
D.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E.考评总结阶段

答案:A,B,C,D
解析:

第3题:

简述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和测评标准体系。


正确答案:
(1)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①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当“一”与“二”作序数词解释时,一次量化是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定量刻画。一次量化的对象一{般具有明显的数量关系,量化后的数据直接提示了素质测评对象的实际特征,具有实质意义,因而也可称之为实质量化。二次量化即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进行间接的定量刻画,即先定性描述后再定量刻画的量化形式;当“一”与“二”作基数词解释时,一次量化是指素质测评的量化过程可以一次性完成。素质测评的最后结果可以由原始的测评数据直接综合与转换。二次量化是指整个素质测评量化过程要分纵向量化和横向量化两个过程。
②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类别量化是指把素质测评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几个类别中去,然后给每个类别赋予不同的数字;模糊量化则要求把素质测评对象同时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该对象的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③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顺序量化一般是先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所有的素质测评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予相应的顺序数值。等距量化则比顺序量化更进一步,它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等顺序的关系,而且要求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才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值。比例量化又比等距量化更进一步,不但要求素质测评的排列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④当量量化。当量量化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质的量化。
(2)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①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对测评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标准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标度是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标记是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A、B、C等)、汉字(甲、乙、丙等)或数字(1、2、3等)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
②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测评标准体系设计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横向结构可以概括为结构性要素、行为环境要素和工作绩效要素三个方面。在测评标准纵向结构中,一般根据测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指标。
③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测评标准体系可分为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和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是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是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而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则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

第4题:

员工素质测评中,能力测评的类型主要有()。(2013年5月二级真题)

  • A、创造力测评
  • B、特殊能力测评
  • C、学习能力测评
  • D、综合能力测评
  • E、一般能力测评

正确答案:A,B,C,E

第5题:

反映被测者素质性质的员工素质测评方法是()。(2011年11月二级真题)

  • A、定性测评
  • B、定量测评
  • C、静态测评
  • D、动态测评

正确答案:A

第6题:

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答案:
解析:
1、准备阶段:(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3)测评方案的制定:
a.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
b.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和参照标准。
c.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d.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2、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3)测评操作程序:报告测评指导语、具体操作(单独操作、对比操作)、回收测评数据。
3、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晕轮效应、近因误差、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其中描述集中趋势的量数,在数理统计学中叫集中量数,其功能有二:第一、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说明一组数据全貌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即它们的典型情况;第二、可以用来进行组间比较,以判明一组数据与另一组数据的数值差别。在素质测评中,最常使用的集中趋势量数有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
(3)测评数据处理。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数字描述、文字描述。
(2)员工分类:调查分类标准和数学分类标准。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要素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曲线分析法。

第7题:

某企业通过笔试、面试等程序选拔了30位优秀员工。
(1)企业员工素质测评导致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2)员工素质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3)员工素质测评结果处理的方法中,集中趋势分析中的集中量数有什么作用?常见的集中量数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①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例如,指标定义不够明确,内容有重复或相近现象,内涵不清晰,参照标准各等级之间的区分不明显等,使测评员工难以判断,不易评价。
②晕轮效应。根据心理实验证明,考核者在对人的各种品质进行考核时,会有一种偏高或偏低的习性,即由于某人某方面的品质和特征特别明显,使观察者容易产生清晰明显的错觉,忽其他的品质和特征,从而作出片面的判断。
③近因误差。由于测评人员对被测对象近期印象深刻、记忆清楚,而对远期表现印象模糊、记忆不清,因此,以近期的记忆代替整个测评时期的全部实际表现,导致产生测评结果的误差。
④感情效应。测评人员和被测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测评结果的重要原因。如果两者关系好,测评得分会较高;反之亦然。当测评指标偏重“软性”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⑤参评人员训练不足。对测评系统的参照标准理解不统一或认识不深,测评方法掌握得不熟练,测评人员之间相互影响等,均会对测评产生影响。
(2)员工素质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数理统计方法
①集中趋势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是指在大量测评数据分布中,测评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
②离散趋势分析
数列的离散趋势描述数列的分散程度,以差异量数来说明。一个数列只有同时用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才能体现数列的整体特征。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就越小;差异量数越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在素质能力测评中,最常使用的差异量数是标准差。
③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法是描述两组测评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根据两组测评数据的变动方向是否相同,相关的情况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④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个因素影响的现象,这类现象的量一般表现为若干因素的乘积。其中每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使总量发生变化。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确定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程度。
(3)集中趋势分析中的集中量数
①描述集中趋势的量数,在数理统计学中称为集中量数,其功用包括:
a.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可以用来说明一组数据全貌的一个方面的特征,即它们的典型情况。
b.可以用来进行组间比较,以判明一组数据与另一组数据的数值差别。②在素质测评中,最常使用的集中趋势量数有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

第8题:

简述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


正确答案:
企业实施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包括:
(1)准备阶段
①收集必要的资料,这样可以避免测评的中断或结果的盲目性。
②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在测评小组中,员工的知识和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各种能力素质测评的方法,都具有相当的技巧和微妙性。这就必须对小组成员加以培训,使之了解、熟悉并掌握各种方法和相关的知识,尽量避免个人感情因素对测评工作的干扰。
③测评方案的制定。主要工作包括:a.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b.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和参照标准,这项工作是减少测评过程中测评误差的一种手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c.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d.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人事测评方法通常采用效度、公平程度、实用性和成本四个指标。
(2)实施阶段
测评的实施阶段是测评小组对被测评对象进行测评,获取素质能力数据的过程,它是整个测评过程的核心。该阶段的具体步骤为:
①测评前的动员。其目的是使参加测评工作的所有员工统一思想,明确测评的意义和目的,要求每个测评人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测评工作,协助测评小组实施该项工作。
②测评时问和环境的选择。素质能力测评各指标的特点不同,测评时间也不同;测评环境应尽可能具备宽敞、通风,光线充足、明亮,温度适中,安静的条件。
③测评操作程序。包括测评指导到实际测评,直至收回测评数据整个过程。
(3)测评结果的调整
①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包括: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晕轮效应;近因误差;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②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包括:a.集中趋势分析,是指在大量测评数据分布中,测评数据向某点集中的情况;b.离散趋势分析,是指根据数列的离散趋势描述数列的分散程度,以差异量数来说明问题;c.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描述两组测评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d.因素分析,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个因素影响的现象,这类现象的量一般表现为若干因素的乘积。
③测评数据处理。在对测评数据汇总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加工,计算被测对象每个指标的测量结果分值,最后按一定的组合顺序,绘制素质测评曲线图和结构测评曲线图。
(4)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①测评结果的描述,主要包括:a.数字描述,指利用测评结果的分值对被测对象的素质情况进行描述的方式;b.文字描述,是指在数字描述的基础上,对照各参照标准等级的内容,用文字描述的形式去评价被测对象的素质。
②员工分类,其标准有两种:
a.调查分类标准。它是以调查方式确定的分类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调查范围越广就越接近于实际。以此种标准区分出的被测评对象,还分别代表着各类员工所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和水平。
b.数学分类标准。即根据被测评对象的测评结果和测评结果的数学分布,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按照测评结果的分析要求,对被测评对象进行分类。
③测评结果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a.要素分析法,是根据每个测评指标的测评结果,再依据素质测评参照标准的内容,进行要素分析的一种方法。以要素分析为基础,又可分为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b.综合分析法,是根据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思想,对测评指标进行加权处理,计算指标的加权平均数,综合分析测评结果的一种方法。
c.曲线分析法,是把各指标的测评结果分值按照一定的要求,在坐标图上用折线依次连接两个相邻指标所对应的测评结果分值点,根据坐标图上曲线的“起伏”情况,对被测评对象素质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9题:

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准备阶段包括以下步骤:①制定测评方案;②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③收集必要的资料。正确的排序是()。(2013年5月二级真题)

  • A、③②①
  • B、②③①
  • C、②①③
  • D、③①②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作为测量“人”的尺度,在员工与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2011年5月二级真题)

  • A、岗位分析
  • B、员工素质测评
  • C、岗位评价
  • D、员工绩效评价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