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关于声音,下

题目
单选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题目: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大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运用了(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产品分析法


答案:D
解析:
产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第2题:

案例: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某学生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题目:图示为一种电饭锅的电路图,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电饭锅处于正常加热煮饭状态,只闭合开关S1时,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已知R2的阻值为44Ω保温状态电饭锅消耗的功率是40 W试问:



(1)R1的阻值是多少
(2)电饭锅正常加热煮饭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R总=R1+R2=44Ω+1210Ω=1254Ω
∵p=U2/R




答:R1的阻值是1210Ω,电饭锅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6.6×105 J。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10分)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第一问中求电阻的公式推导过程不全面,原因可能是学生只是对公式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得出推导公式要写出正确、完整的推导过程。
第二问中对于电路串并联分析错误,误以为正常加热S1、S2都闭合的状态下,电阻R1和R2是串联的,实际上两个电阻是并联状态。而在求加热煮饭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时认为只有电阻R2连入电路中,电能求解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加热煮饭和保温过程的物理原理没有搞清楚.串联和并联电路求电阻的规律混淆。正确的解答如下:



答:R1的阻值是1210 Ω,电饭锅l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6.84×105 J。
(2)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引导学生意识错误,改正错误。首先让学生复习电功和电功率的基本公式,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电功和电功率的变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简单电路中求用电器的功率和电能。其次,再让学生分析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弄清楚加热煮饭和保温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并分别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根据保温状态的电路图挖掘已知条件求出R。的阻值。最后,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并让学生讨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对照加热煮饭状态的电路图.结合上面复习的公式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3题:

教师通过单元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反映教学评价具有( )

A.导向功能
B.诊断功能
C.激励功能
D、管理功能

答案:B
解析:

第4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答案:
解析:
(1)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某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之间的拉力一样大。
(2)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本题中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甲对乙所施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第5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
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O N

问题:
(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D。很多学生认为弹簧测力计被两端的两个力拉着,其示数应该是两个力之和,因此误选C。
(2)教学片段:
教师:这道题考查的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同学们,弹簧测力计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力的大小呢?学生:利用力产生的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对的,弹簧测力计的一端与挂环相连,叫固定端。另一端与挂钩相连,叫自由端。在测量时,哪一端不动?
学生:固定端不动。
教师:嗯,用力使固定端不动,拉力拉挂钩使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仲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大。
学生: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不是两端力之和呢?
教师:弹簧测力计两端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我们可以假设一端是固定的,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就是另一端力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指针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是一端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的所受力之和。所以在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该是多少?
学生:4N。
教师:若把弹簧测力计作为整体进行分析,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合力是多少呢?
学生:系统在平衡力作用下合力为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就是D选项了。

第6题:

案例: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某学生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题目:如图7所示,工人师傅用一滑轮组把一质量为120 k9的重物提起。若工人师傅的拉力为400 N,在10 s内重物被提起了1 m。(g=10 N/kg)求:
(1)重物的重力是多少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工人师傅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解:(1)∵m=120 kg ∴G=mg=120 kgxl0 N/kg=1200 N
(2)W有 =F·s=400 N×I m=400 J W 总=G·h=1200 N×4 m=4800 J



(3)


答:重物的重力为l200 N,滑轮组机械效率约为8.3%,工人师傅做功的功率是40 W。
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凉因,并给出正确解法。(10分)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正确分析此题。(10分)


答案:
解析:
(1)错误:有用功和总功的表示出现错误,机械效率和功率计算错误。
错误原因:学生没有正确掌握有用功和总功的计算方法,不知道这两个功的真正区别和含义。



(2)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哪部分的功叫有用功,根据目的来寻找,发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才是有用功。继续引导,提升物体是哪个力呢 提升了多高呢 从而得出提升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重力,且高度为^,从而计算出W有=Gh。
然后按照这个思路思考总功的含义,人是做功的总来源,所以人的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拉动的距离学生已经会计算,直接可以计算W总=Fs。
最后,提示学生什么是机械效率呢 学生能够想到它的含义,使用有用功除以总功得出机械效率。工人师傅的功率应该用什么来计算呢 学生能想到是用工人师傅的功也就是总功除以时间,即是工人师傅的功率.从而正确计算功率。

第7题: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题目:小明做作业时,发现电灯忽明忽暗,原因可能是( )。
A.灯泡的实际电压发生了变化
B.灯泡的额定功率发生了变化
C.灯泡的额定电压发生了变化
D.灯泡烧坏了
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
(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正确选项为A。选B项和C项的同学没有分清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错误地认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发生变化。选D项的同学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误认为灯泡忽明忽暗就一定是灯泡烧坏了。
(2)教学片段一
教师:同学们,首先看一看这道题的选项,回忆一下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
学生:一个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教师:同学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容记得比较清楚,那么灯泡的额定电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是不是一个可改变的物理量呢
同学们相互讨论……
学生: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在成产这种产品之前就设计好的了,而且额定电压能保证用电器的性能最优。教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每种用电器都有自己的额定功率,生产出来之后,是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我们知道了。额定电压是不变韵,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教师:根据额定功率的定义。B选项呢
学生:额定功率也不会变化,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
教师:很好.那么灯泡忽明忽暗有没有可能是灯泡烧坏了呢
学生:有可能吧!
教师:实际上,灯泡如果烧坏了,那么其所在的干路将处于断路状态,灯泡就会熄灭了,而不是忽明忽暗。
学生:明白了,所以灯泡忽明忽暗的原因只可能是灯泡的实际电压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错。因此本道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8题: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体现了教学评价的( )

A.激励功能
B.调节功能
C.管理功能
D.诊断功能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的内涵。

第9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时摸喉头。
实验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任务: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答案:
解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二、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 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 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l: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 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 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又,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3.交流探究
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 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 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 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总结: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4.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 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 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 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色,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 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闹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闹铃声音又怎样变化 闹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大.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5.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
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l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10题:

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指出这道作业题检测、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考查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正确解答过程:

生: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Gh。
师:那么总功呢
生:总功是绳子自由端拉力,所做的功。
师:没错,那么现在要计算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我们就需要知道绳子自由端所移动的距离。这里我们用的是一个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省力费距离。
师:非常好,所以当物体在斜面上移动2 ITl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距离S’=4 m,因此。我们在计算有用功的时候,拉力F对应的位移应该是4 m而不是2 in。这正是这道题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