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

题目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Fe3+和Fe2+的相互转化”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展示】苹果?
【对比实验】榨苹果汁——不加维生素C和加一片维生素C
现象:不加Ve的那杯很快变成棕黄色,加Vc的那杯较好地保持了苹果本色。

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往往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二价铁和三价铁相互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缤纷色彩。

Fe3+的检验?


问题:?
(1)列举该教学片段中的探究要素。

(2)该教学片段有哪些值得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3)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教学片段中的探究要素有:生动的联系生活的探究问题情景,富有驱动性的探究任务,能够拆解、能够展开的探究活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得到一定的结论。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2)①苹果颜色变化的问题情景具有生活性,是很好的驱动性问题,但这一驱动性问题没有与后面的探究任务紧密衔接,使该问题的功能和价值打了折扣。此外,苹果汁的变色不完全是Fe2+被氧化的问题,还有酶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其中的科学性问题。
②设计了能够展开的探究活动过程很好,但没有具体设计。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学生的角色是
什么.具体活动点是什么,活动形式和活动的具体组织方式是什么等问题都不够明确。
③学生可以探究得到一定的结论,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落实点是什么.进行这个探究活动与前后学习有何内在关系等问题也是进行具体探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3)教师在规划、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探究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进程相一致。在学习化学的起始阶段,化学的基本观念尚未形成,动手能力较差,此时的科学探究活动应主要以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为主:化学课程学习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承担较多的教学功能,应被赋予较多的目标要求和较高的价值追求。
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经常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承载较多的教学价值,要经常安排和进行,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造成教学课时过分紧张,难以完成总体的教学任务。
③在日常教学中穿插“碎片式”的探究活动。“碎片式”的探究活动可以多角度、立体化地开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随时能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随时能体验到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第2题:

下面是有关初中物理某教材“关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任务:(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体现学生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①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用力将木块推出,但是速度减慢最后停止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说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实验,猜想假设
教师将长木板抬高,将火柴盒侧放和平放,观察运动情况。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教师将相同接触面积的木块和火柴盒放在长木板上,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能和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每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③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师:怎样改变小木块的压力大小呢
生:可以在木块上放砝码。
师: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 怎么测
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匀速运动,这样测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适当地进行引导。⑤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结论。继续追问如何改变木块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等。
⑥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第3题:

在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如果要做这项研究,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用同一长方体木块做实验,一次把木块平放,一次把木块倒放,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受到的摩擦力,比较两次摩擦力的大小。

第4题:

某教师在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一课中用“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下面是教学片段。教师.我们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
有电流通过时导线将摆动一个角度,通过摆动角度的大小可以比较导线受力的大小。分别接通“2、3,,和“l、4,,可以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电流由外部电路控制。先保持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不变.改变电流的大小,然后保持电流不变,改变导线通电部分的长度。观察这两因素对导线受力的影响。

图3.2—1在匀强磁场中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教师:下面我让较小的电流通过导体,观察导线由静止位置偏开的角度。若减小外部电路电阻.使导体中的电流变大,这个角度怎样变化?
(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教师:同学们,从刚才的两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电流变大,角度变大。
教师:好,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电流变大,磁体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变大。
教师:是这样的,这个实验说明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和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丙:老师,通电导线周围也会产生磁场,随着电流的增大不会影响作用力的大小吗?
教师:这个不用考虑,按书上的就行了。我们再来看通电导线的长度和作用力大小的关系。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教学思路。(15分)
图3.2—1在匀强磁场中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教师:下面我让较小的电流通过导体,观察导线由静止位置偏开的角度。若减小外部电路电阻.使导体中的电流变大,这个角度怎样变化?
(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
教师:同学们,从刚才的两次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电流变大,角度变大。
教师:好,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电流变大,磁体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变大。
教师:是这样的,这个实验说明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和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丙:老师,通电导线周围也会产生磁场,随着电流的增大不会影响作用力的大小吗?
教师:这个不用考虑,按书上的就行了。我们再来看通电导线的长度和作用力大小的关系。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教学思路。(15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应让学生按猜想、假设、验证的步骤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实验过程和结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且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和电流的大小成正比的结论.教师直接说出结论只会让学生机械地识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片空白。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大家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体现合作性学习的要求.或者教师给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疑问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首先让学生对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几个因素进行猜想,使学生深入到物理情境中去,通过探究性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作用力和电流的大小应让学生直接读出,这样才可以自然地得出结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理解起来也会比较直观。对于实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给予解答。

第5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吗 同学们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在磁体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在通电导线周围,小磁针也发生偏转,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磁针反向偏转。
教师:小磁针偏转就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且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学生:恩。原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是啊,这个现象最早是奥斯特发现的,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学生:恩。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好。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15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但是该教师过于重视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师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和指令者,没有作为教学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不活跃。
(2)教师:用黑布把接到电源上的直导线盖住,在它的下方放置小磁针,给导线短时间通电.大家看一下小磁针有什么放应
学生:小磁针发生了偏转。
教师:那么大家猜一下黑布下面的是什么东西呢
学生:一块磁铁,小磁针指向磁铁的北极。
教师:我掀开布,大家再看看是什么
学生:竟然是通电的指导线
教师:对,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会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通电导线相当于磁铁,产生了磁场。
教师:很好,同学们猜的很对,通电导线就是产生了磁场,这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奥斯特首先发现的。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下奥斯特实验。并思考磁针受到什么力而转动,磁场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恩,磁针在磁场中受到力而转动,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教师:那么我们改变电流的方向,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磁针反向偏转。
教师:所以说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吗
学生:有关。
教师:很好,这就是奥斯特实验所发现的,也就是说通电直导线周围可以产生磁场。

第6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
(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
(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
(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
么?(4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
(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
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
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第7题:

下面是某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摩擦力问题的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看屏幕(图6),谁能说说A、B间的摩擦力有多大

学生甲:不知道力F有没有把A和B拉动。
学生乙:对!如果A、B问没有相对滑动,A、B之间的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就是l0牛。如果A、B之间有相对滑动,那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为6牛。
学生丙:没这么简单吧。老师给的好些数据都没用到。
老师:对啦!解物理题首先要认真读题,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哪个数据没用到。解答一定有问题,这是大家要掌握的。下面看老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问题:
(1)上述片段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之处
(2)学生甲、乙、丙的发言反映其物理学习分别存在什么问题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


答案:
解析:
(1)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设置任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不妥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提问的引导启发方面: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信息,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回答,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②评价反馈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没有细致分析其出错原因,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的反馈信息
获得新的思考,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不高。
(2)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学会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以发展为本”是课堂的根本任务,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理解和思考,学会掌握和运用,学会分析和归纳,学会探索和
发现,学会质疑和批判,学会合作和分享。三位同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甲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机械学习的表现。甲同学在题目出现之后,根据自身以往经验,依靠单纯模仿和记忆,不经过思考,直接得出结论“不知道拉力有没有拉动”,对于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乙同学没有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在思考问题时存在思维定势,认为静摩擦力一定等于外力,并没有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细致的分析,缺乏对于运动过程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应用不灵活。
丙同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并没有深人思考,仅仅依靠老师的权威去判断学习的对错,仅仅从“好多数据都没用到”而判断出其他两位同学做法错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3)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针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出A物体会受到摩擦力.只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檫力的区别。
师:哪位同学能够将受力分析画在黑板上

师:两位同学的受力分析都很准确,并且力的符号表示也很标准。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有什么关系呢
生3: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A与B之间会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呢

师:通过这道题同学们要知道,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时候,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根据情况适当选取受力对象,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第8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部分教学过程实录。

问题:
(1)试分析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结合案例举例说明。
(3)“应用拓展”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设计实验比较Zn、Fe、Cu的金属活动性,请列举两种探究实验方案。


答案:
解析:
(1)①该老师注意采用实验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有趣的化学知识,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该教师注意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在该教师的实验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2)为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该教师在课程开始即提出问题“金属与酸都能反应吗”,让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并且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该教师设计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老师也给予学生发挥探究和创造能力的机会,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③适时适度给予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给学生提供及时地指导。该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注重小组讨论.及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验最终得到Al、cu、A9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注意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很明确,并且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3)方案一:将等量的锌、铁、铜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溶液中,通过反应现象或剧烈程度进行判断,铜不与盐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要比铁与盐酸反应更加剧烈,由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
方案二:把锌粒投入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发现溶液的颜色变浅,说明锌能够置换出铁;铁丝放进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锌、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

第9题:

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
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
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
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
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
(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
(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直接.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体现全面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粗糙程度不一致”的疑问,没有给出解答和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减小滑块的有效面积,测量木板的动摩擦系数分布,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2)改进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1:在拉动木块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
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第10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对一道习题的讲解。
水平地面上有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水平恒定推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则斜面对小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它们的方向怎么判断
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和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对,大家判断一下这个题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1:我认为摩擦力方向向上,因为物块有向下滑动的趋势。
学生2:不对,我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向下,物块有向上滑动的趋势。
教师:你们说的都不对,这个题没那么简单,大家再想想。
学生:我们应该先对物块受力分析。
教师:对,可以先受力分析再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学生:恩。
问题:
(1)简要评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2)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基本上贯彻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忽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采取启发式的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没有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2)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它们的方向怎么判断呢
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和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这道题让我们求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首先我们要做什么
学生:受力分析。
教师:对,但是我们还要看物块的运动状态是什么
学生:静止状态。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合力为零。
学生:嗯,把力进行分解就可以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教师:对,大家按照刚才的分析再看一下物块的运动趋势到底是向下还是向上,还是都有可能。
学生: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