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注时导管进泥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题目
问答题
混凝土浇注时导管进泥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预防:首批混凝土应经计算,保持足够数量,导管底端离槽底间距宜控制在0.3~0.5m之间,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保持不小于1.5m;测定混凝土上升面,确定高度后再距此提拔导管。处理:如槽底混凝土深度小于0.5m,可重新放隔水塞浇混凝土,否则应将导管提出,将槽底混凝土用空气吸泥机吸出,重新浇筑混凝土,或改用带活底盖导管插入混凝土内,重新浇混凝土。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夹层混凝土浇筑后,地下连续墙壁混凝土内存在泥夹层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采用多槽段浇筑时,应设2~3个浇筑管同时浇筑,并有多辆砼车轮流浇注;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应为2~4m,导管接头应采用粗丝扣,设橡胶圈密封;首批灌入混凝土量要足够充分,使其有一定的冲击量,能把泥浆从导管中挤出同时始终保持快速连续进行,中途停歇时间不超过15min,槽内混凝土上升速度不应低于2m/h,导管上升速度不要过快,采取快速浇筑,防止时间过长坍孔。

第2题:

混凝土浇注时导管进泥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预防:首批混凝土应经计算,保持足够数量,导管底端离槽底间距宜控制在0.3~0.5m之间,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保持不小于1.5m;测定混凝土上升面,确定高度后再距此提拔导管。处理:如槽底混凝土深度小于0.5m,可重新放隔水塞浇混凝土,否则应将导管提出,将槽底混凝土用空气吸泥机吸出,重新浇筑混凝土,或改用带活底盖导管插入混凝土内,重新浇混凝土。

第3题:

简答泥包卡钻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处理方法:1.慢转、轻提、猛放、反复进行;2.改为清水钻进、大泵量循环、不停上下活动钻杆。
预防措施:1.根据情况配制出适当粘度的泥浆;2.加大泵量;3.在软地层钻进时要选择好合理的钻进参数最好使用刮刀钻头。

第4题:

浇注水下混凝土时,钢导管顶部应设置()。

  • A、漏斗
  • B、功率
  • C、接合器

正确答案:A

第5题:

混凝土浇注时导管进泥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1)初灌混凝土数量不足。
(2)导管底距槽底间距过大。
(3)导管插入混凝土内深度不足。
(4)提导管过度,泥浆挤入管内。

第6题:

导管内卡混凝土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预防:导管口离槽底距离保持比不小于1.5D;混凝土隔水塞保持比导管内径有5mm空隙;按要求选定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操作控制,保持连续浇筑;浇筑间隙要上下小幅度提动导管。
处理:已堵管可敲击、抖动、振动或提动导管,或用长杆捣导管内混凝土进行疏通;如无效,在顶层混凝土尚未初凝时,将导管提出,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并用空气吸泥机将导管内的泥浆排出,再恢复浇捣混凝土。

第7题:

水下混凝土浇注中导管底节的长度和导管的埋深是如何规定的?


正确答案: 底管的长度不宜小于4m。
导管的埋深宜为2~6m

第8题:

下列情形中,可能导致钻孔灌注桩断桩的有( )。

A.集料级配差,混凝土和易性差
B.导管埋深过大,管口混凝土已凝固
C.混凝土浇注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D.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导管埋置深度偏小
E.在钢筋笼制作时,采用对焊连接钢筋

答案:A,B,C,D
解析:
在钢筋笼制作时,一般要采用对焊,以保证焊口平顺。

第9题:

浇注水下混凝土时,钢导管直径应按什么确定?


正确答案: 按桩径,桩长和每小时需要通过的混凝土数量确定。

第10题:

浇注水下混凝土时,导管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不小于()。

  • A、3~4m
  • B、0.3~0.5m
  • C、0.8m
  • D、2m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