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免疫因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

A.Felty综合征
B.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假性粒细胞减少
D.脾功能亢进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E.病毒感染或败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

答案:A
解析: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Felty综合征。

第2题:

简述嗜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
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恶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

第3题:

下列由于免疫因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A.Felty综合征B.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XB

下列由于免疫因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

A.Felty综合征

B.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假性粒细胞减少

D.脾功能亢进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E.病毒感染或败血症时的粒细胞减少


正确答案:A
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免疫性因素:中性粒细胞与抗粒细胞抗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被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破坏,见于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Felty综合征)及同种免疫性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

第4题: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如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称为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伤寒等。核左移按杆状核多少分为轻度(>5%)、中度(>10%)和重度(>25%)3级,其与感染严重程度和机体抵抗力密切相关。
(2)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三叶核者增多,且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但在炎症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第5题:

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哪两类?增多或减少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
1)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
①急性感染;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③急性大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
①感染;
②血液系统疾病;
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④单核一吞噬细胞功能亢进;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6题:

试述白细胞形态中出现大型中性粒细胞和多分叶核粒细胞时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大型中性粒细胞和多分叶核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放射性损伤、感染、中毒以及抗叶酸药物治疗后。
2.分叶过多而体积不增大的粒细胞称为多分叶核粒细胞,属老化性粒细胞,称为核右移。

第7题:

试述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的参考标准。


正确答案: 在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数的50%~70%。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10×109/L为增多,<4.0×109/L为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0×109/L为增多;成人<2.0×109/L、儿童<1.5×109/L为减少。白细胞总数<2.0×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或消失为粒细胞缺乏。

第8题:

下列由免疫因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

A.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B.假性粒细胞减少
C. Felty综合征
D.脾功能亢进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E.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
[分析]白细胞减少的患者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免疫因素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由免疫因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是Felty综合征。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伴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种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由免疫因素引起的。而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均是由于制造减少所致;假性粒细胞减少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脾功能亢进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由于中性粒细胞在脾内滞留和破坏过多所致,是属于非免疫因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第9题:

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第10题:

简述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巯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