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7岁,因“发作性胃部烧灼样疼痛并放射至胸部”来诊。患者饭后疼痛尤其严重,未放射到后背及手臂,常伴口中酸味感;

题目
单选题
患者男性,57岁,因“发作性胃部烧灼样疼痛并放射至胸部”来诊。患者饭后疼痛尤其严重,未放射到后背及手臂,常伴口中酸味感;无恶心、呕吐,无呼吸急促、咳嗽、声音嘶哑,无鲜血便或黑色柏油样便。诊断:轻中度胃食管反流病。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治疗和使用非处方药多潘立酮,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是()
A

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

B

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

C

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

D

促胃肠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

E

促胃肠动力药+H2受体拮抗剂+黏膜保护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女性,51岁。劳累后胸痛1年余。近1年每于重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即感心前区疼痛,并向左肩、左臂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近2周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晚饭后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有濒死感,大汗。

该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急性胆囊炎

B.心脏压塞

C.心源性休克

D.急性心肌梗死

E.急性肺栓塞


正确答案:D
该患者最后1次发病前有先兆,此次发病疼痛不能缓解,伴憋闷、大汗,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第2题:

患者,女性,51岁,劳累后胸痛1年余。近1年每于重体力劳动或用力排便即感心前区疼痛,并向左肩、左臂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近2周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晚饭后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有濒死感,大汗。

最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是
A.心脏彩超
B.胸部CT
C.胸部X线
D.实验室检查
E.心电图

答案:E
解析:

第3题:

根据材料回答 37~40 题:

患者,男性,48岁,一年来每于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周来在乡镇出差,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2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

第 37 题 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主动脉夹层分离

B.自发性气胸

C.急性胰腺炎

D.急性肺动脉栓塞

E.急性心肌梗死


正确答案:E

第4题:

男性,45岁,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1年,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1周来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1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该患者在心肌梗死后4周,心电图ST段仍持续升高,未回到等电位线,应考虑的并发症是()

A再发心肌梗死

B梗死面积扩大

C急性心包炎

D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

E室壁瘤形成


E

第5题:

患者,男性,48岁,一年来每于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周来在乡镇出差,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2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硝酸甘油静脉点滴
B.再灌注治疗
C.吗啡皮下注射
D.肝素静脉点滴
E.卡托普利口服

答案:B
解析:
2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一年来活动、饱餐后剑突下疼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符合劳力性心绞痛症状。2周来发作频繁,夜间也有发作,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小时来胸痛剧烈,不缓解,伴大汗,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为明确诊断,应作心电图检查,如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前导联≥0.2mV),就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选择心电图检查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心肌酶虽可证实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但发病6小时才能在血液中检出。超声心电图虽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不能用来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3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以达到血管再通,实现心肌再灌注,抢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并不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目的只是为了减轻胸痛症状,故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4题:本题为理解题。患者在心梗死后4周,心电图ST段持续升高,考虑室壁瘤形成。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是梗死相关血管再造后,心电图ST段落到等电位线;如该血管又闭塞,发生原部位再梗死时,ECG原来已回落的ST段再次抬高;本病例为ST段持续升高,故不可能是再发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扩大是指心电图上梗死相邻部位,原来无梗死改变的导联也出现ST段抬高和(或)Q波形成,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急性心包炎表现为心电图广泛、普遍的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不像心肌梗死有定位性,无病理性Q波,伴肢体导联的电压。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虽然可能发生ST段抬高,但缺血性变,ST段也能恢复,不会持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升高是室壁瘤形成的表现,发生机制可能由于正常心肌与室壁瘤心肌之间复极不一致所致。

第6题:

下列哪项不符合典型心绞痛的疼痛特点

A.发作性胸骨体上段或心前区疼痛
B.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
C.性质为胸部紧缩感或烧灼感
D.持续时间长、像针刺刀扎样痛
E.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

答案:D
解析:
心绞痛特点为胸骨中上段或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每次持续约数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第7题:

患者,男性,48岁,一年来每于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周来在乡镇出差,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2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

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主动脉夹层分离
B.自发性气胸
C.急性胰腺炎
D.急性肺动脉栓塞
E.急性心肌梗死

答案:E
解析:
2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一年来活动、饱餐后剑突下疼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符合劳力性心绞痛症状。2周来发作频繁,夜间也有发作,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小时来胸痛剧烈,不缓解,伴大汗,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为明确诊断,应作心电图检查,如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前导联≥0.2mV),就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选择心电图检查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心肌酶虽可证实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但发病6小时才能在血液中检出。超声心电图虽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不能用来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3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以达到血管再通,实现心肌再灌注,抢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并不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目的只是为了减轻胸痛症状,故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4题:本题为理解题。患者在心梗死后4周,心电图ST段持续升高,考虑室壁瘤形成。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是梗死相关血管再造后,心电图ST段落到等电位线;如该血管又闭塞,发生原部位再梗死时,ECG原来已回落的ST段再次抬高;本病例为ST段持续升高,故不可能是再发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扩大是指心电图上梗死相邻部位,原来无梗死改变的导联也出现ST段抬高和(或)Q波形成,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急性心包炎表现为心电图广泛、普遍的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不像心肌梗死有定位性,无病理性Q波,伴肢体导联的电压。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虽然可能发生ST段抬高,但缺血性变,ST段也能恢复,不会持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升高是室壁瘤形成的表现,发生机制可能由于正常心肌与室壁瘤心肌之间复极不一致所致。

第8题:

下列哪项不是急性食管炎的症状

A、胸骨后疼痛

B、疼痛常放射至后背及肩胛部

C、服制酸药物无解痛作用

D、常伴高热和咳嗽

E、进热食、粗硬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重


参考答案:D

第9题:

患者,男性,48岁,一年来每于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周来在乡镇出差,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2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

此时最有助诊断的辅助检查是
A.超声心动图
B.胸部X线
C.心电图
D.心肌酶
E.CT

答案:C
解析:
2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一年来活动、饱餐后剑突下疼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符合劳力性心绞痛症状。2周来发作频繁,夜间也有发作,考虑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小时来胸痛剧烈,不缓解,伴大汗,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为明确诊断,应作心电图检查,如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前导联≥0.2mV),就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选择心电图检查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心肌酶虽可证实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但发病6小时才能在血液中检出。超声心电图虽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不能用来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依据。3题:本题为解决问题、治疗题。患者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ST段抬高(肢导≥0.1mV,胸导≥0.2mV),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以达到血管再通,实现心肌再灌注,抢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并不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目的只是为了减轻胸痛症状,故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4题:本题为理解题。患者在心梗死后4周,心电图ST段持续升高,考虑室壁瘤形成。再发心肌梗死的情况是梗死相关血管再造后,心电图ST段落到等电位线;如该血管又闭塞,发生原部位再梗死时,ECG原来已回落的ST段再次抬高;本病例为ST段持续升高,故不可能是再发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扩大是指心电图上梗死相邻部位,原来无梗死改变的导联也出现ST段抬高和(或)Q波形成,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急性心包炎表现为心电图广泛、普遍的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不像心肌梗死有定位性,无病理性Q波,伴肢体导联的电压。梗死后再发心肌缺血虽然可能发生ST段抬高,但缺血性变,ST段也能恢复,不会持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后ST段持续升高是室壁瘤形成的表现,发生机制可能由于正常心肌与室壁瘤心肌之间复极不一致所致。

第10题:

患者,男,48岁,一年来每于剧烈活动时或饱餐后发作剑突下疼痛,向咽部放射,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2周来发作频繁且有夜间睡眠中发作。2小时来疼痛剧烈,不能缓解,向胸部及后背部放射。伴憋闷,大汗。 此时最有助诊断的辅助检查是()。

  • A、超声心动图
  • B、胸部X线
  • C、心电图
  • D、心肌酶谱
  • E、CT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