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因追索工资与所在公司发生争议,遂向某法律工作者咨询,该法律工作者的下列观点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2013年

题目
多选题
王某因追索工资与所在公司发生争议,遂向某法律工作者咨询,该法律工作者的下列观点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2013年真题]
A

王某应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请求

B

如王某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C

如王某追索工资的金额未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金额,则对该争议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D

王某为解决争议既可以与公司协商,也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还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E

如王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应交纳仲裁费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A,E
解析:
我国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外,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A项,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E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王某与兴隆房地产开发公司因商品房买卖合同发生纠纷,王某向法庭提出诉讼。开庭审理时,兴隆公司提出双方签有仲裁协议,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对该案件的下列处理方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仲裁协议有效,法院驳回王某的起诉

B.仲裁协议无效,法院继续审理

C.由王某与兴隆公司协商确定纠纷的解决方式

D.视为王某与兴隆公司已放弃仲裁协议,法院继续审理


正确答案:D
根据规定,当事人双方签有仲裁协议,发生纠纷,一方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法院应当驳回起诉。

第2题:

下列情形适用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是:

A.公司员工张某经常加班,就加班工资与公司发生争议
B.大学生王某暑假到某公司勤工俭学,就加班费与公司发生争议
C.赵某雇佣护工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双方就报酬问题发生争议
D.员工李某持有所在公司的股份,年终就分红问题与公司发生争议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公司员工张某就加班工资与公司发生的争议符合本条。
因此,选择A选项。

第3题:

下列争议中,可以适用《仲裁法》进行仲裁的是( )。

A.某公司与某职工李某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B.高某与其弟弟因财产继承发生的争议

C.某学校因购买电脑的质量问题与某商场发生的争议

D.王某因不服某公安局对其作出的罚款决定与该公安局发生的争议


正确答案:C
解析:不屑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包括:(1)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选项B);(2)行政争议(选项 D);(3)劳动争议(选项A);(4)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第4题:

某公司职工王某在工作时因自身高血压引起脑溢血突发住院治疗4个月,住院期间该公司按月向其支付病假工资。出院后王某回公司上班,因该疾病导致不能从事原工作。于是公司为其安排其他岗位,但是王某仍不能从事该工作。该公司拟单方面解除与王某之间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王某拒绝,双方发生争议。
已知,王某月工资2 500元,实际工作年限11年,在该公司工作2年;该公司所在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 5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2)该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采用的下列方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该公司可提前30日书面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
B.该公司无须通知王某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C.该公司可随时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向其额外支付工资
D.该公司可额外支付王某1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A,D
解析:
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需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第5题:

下列争议中,不适用《仲裁法》进行仲裁的有( )。

A.某公司与某职工李某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B.高某与其弟弟因财产继承发生的争议
C.王某因不服某公安局对其作出的罚款决定与该公安局发生的争议
D.某学校因购买电脑的质量问题与某商场发生的争议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点是《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仲裁法》适用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因而,劳动争议不适用于《仲裁法》,所以选项A当选,选项D不当选。《仲裁法》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另外,劳动争议也不适用于《仲裁法》。所以,选项B和C当选。

第6题:

2010年6月,王某与某技术公司签订协议,约定该公司为王某提供专项培训费用30万元,对其进行某项新技术专业培训,王某应当为公司提供的服务期限为8年;如果违反协议约定,王某须向公司支付违约金50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协议中约定服务期符合法律规定

B.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符合法律规定

C.协议中约定服务期不符合法律规定

D.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符合法律规定


正确答案:AB
本题考核劳动合同培训事项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第7题:

下列争议适用《劳动法》的是、()

A、王某雇用下岗职工李某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李某与王某就报酬发生争议
B、在校生陈某假期到某公司勤工俭学,陈某与该公司就加班工资发生争议
C、某企业党委书记与该企业就年休假问题发生争议
D、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与该公司就分红问题发生争议

答案:C
解析:
【考点】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详解:《劳动法》第2条第1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A选项中的关系是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D选项中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劳动关系。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法意见》)第10条的规定,企业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也是企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形成劳动关系。所以C选项正确。该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所以B选项不适用《劳动法》。

第8题:

李某因追索工资与所在公司发生争议,遂向律师咨询。该律师提供的下列哪些意见是合法的? A.解决该争议既可与公司协商,也可申请调解,还可直接申请仲裁 B.应向劳动者工资关系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提出仲裁请求 C.如追索工资的金额未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则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得再起诉 D.即使追索工资的金额未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只要李某对仲裁裁决不服,仍可向法院起诉


正确答案:ACD
暂无

第9题:

某公司职工王某在工作时因自身高血压引起脑溢血突发住院治疗4个月,住院期间该公司按月向其支付病假工资。出院后王某回公司上班,因该疾病导致不能从事原工作。于是公司为其安排其他岗位,但是王某仍不能从事该工作。该公司拟单方面解除与王某之间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王某拒绝,双方发生争议。
已知,王某月工资2 500元,实际工作年限11年,在该公司工作2年;该公司所在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 500元。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题。
(4)王某为解决该劳动争议采取的下列方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与该公司协商解决
B.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C.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可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答案:A,B,D
解析:
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10题:

下列争议中,属于劳动争议的是()。

A.企业职工张某与某地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因工伤认定结论发生的争议
B.公司的股东李某因股息分配与该公司发生的争议
C.退休职工王某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发放退休费用发生的争议
D.进城务工的黄某与劳务分包企业因支付工资报酬发生的争议

答案:D
解析:
2019新版教材P147页
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是: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7)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8)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而发生的争议;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