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某工程地下一层,地上26层,首层层高4米,其它层均为3.05米,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在主体施工至16层后,开始从下

题目
问答题
案例二某工程地下一层,地上26层,首层层高4米,其它层均为3.05米,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在主体施工至16层后,开始从下至上施工幕墙工程。事件一:在施工至二层顶板钢筋绑扎时,由于未安装脚手架,施工人员攀爬在钢结构竖向构件上进行模板加固,不慎从上滑落摔至外地面,造成骨折。事件二:进行完防腐涂料涂装后随即进行防火涂料的涂装,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要求整改事件三:在施工幕墙时垂直上方正在浇筑混凝土,大量石子落下砸伤正在进行幕墙施工的人员。(1)事件一中,造成该起事故的原因有哪些?(2)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哪些优点?(3)找出事件二中不妥之处,说明理由,防火涂料按照涂层厚度划分分别有哪几种?(4)事件三中,交叉作业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公共建筑,地上5层,地下2层,层高均为5m,室外设计地面标高为±0.00m,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为商场,二层至五层为办公楼,下列做法中,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采用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为0.65的可燃气体为燃料的锅炉房,设置在地下一层
B.常(负)压燃油锅炉房设置在地下二层
C.柴油发电机房设置在地下二层
D.消防控制室设置在地下一层

答案:D
解析:
本题地下一层为商场,属于人员密集场所,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5.4.12、5.4.13,锅炉房和柴油发电机房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ABC选项错误;根据8.1.7—2,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宜设置在建筑内首层或地下一层,并宜布置在靠外墙部位,D选项正确。P48-57

第2题:

(2018年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写字楼工程,建筑面积8640m2,建筑高度40m,地下一层,基坑深度4.5m,地上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填报了浇筑申请单,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施工班组将水平输送泵管固定在脚手架小横杆上,采用振动棒倾斜于混凝土内由近及远、分层浇筑,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责令停工整改。
【问题】在浇筑混凝土工作中,施工班组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


答案:
解析:
不妥之处一:施工班组将水平输送泵管固定在脚手架小横杆上。
正确做法: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
不妥之处二:采用振动棒倾斜于混凝土内由近及远、分层浇筑。
正确做法:振动棒应当垂直插入、快插慢拔,由远及近振捣。

第3题:

(二)

背景资料

某办公楼工程,建筑面积23723m2,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2层,首层高4.8m,标准层高3.6m,顶层房间为有保温层的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程结构施工采用外双排落地脚手架,工程于2007年6月15日开工,计划竣工日期为2009年5月1日。

事件一:2008年5月20日7时30分左右,因通道和楼层自然采光不足,瓦工陈某不慎从9层未设门槛的管道井竖向洞口处坠落地下一层混凝土底板上,当场死亡。

事件二:顶层吊顶安装石膏板前,施工单位仅对吊顶内管道设备安装申报了隐蔽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提出申报验收有漏项,应补充验收申报项目:

问题:

1.程结构施工脚手架是否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本工程结构施工脚手架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理由: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分项工程安全整理办法》规定:脚手架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各类工具式脚手架和卸料平台等工程需要单独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本工程中,脚手架高度3.6m×11m+4.8m=44.4m》24m,因此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第4题:

(2016年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新建综合楼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一层,地上十层,建筑撞口高度45米,某建筑工程公司中标后成立项目部进场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四:监理工程师现场巡视时,发现五层楼层通道口和楼层邻边堆放有大量刚拆下的小型钢模版,堆放高度1.5m,要求项目部立即整改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问题】事件四中,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对楼层通道口和楼层临边堆放拆除的小型钢模板的规定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与楼层边沿留出不小于1m的安全距离;(2)码放高度也不得超过1m。

第5题:

(2015年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办公楼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层高4.5m。工程桩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墙体采用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工程外脚手架采用双排落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位于办公楼顶层的会议室,其框架柱间距为8m×8m,项目部按照绿色施工要求,收集现场施工废水循环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完成灌注桩的泥浆循环清孔工作后,随即放置钢筋笼、下导管及桩身混凝土灌筑,混凝土浇筑至桩顶设计标高。
【问题】分别指出事件一中的不妥之处,并写出正确做法。


答案:
解析:
注:泥浆护壁法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桩位放线→开挖浆池、浆沟→护筒埋设→钻
机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浆循环、清除废浆、泥渣→第一次清孔→质量验收→下钢筋笼和钢导管→第二次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成桩。
不妥之处1:项目部完成灌注桩的泥浆循环清孔工作后,随即放置钢筋笼、下导管及桩身混凝土灌筑。正确做法:灌注桩的泥浆循环清孔工作后,应进行质量验收。
不妥之处2:项目部放置钢筋笼、下导管后就进行桩身混凝土灌筑。
正确做法:钻孔灌注桩施工,放置钢筋笼、下导管后,需要进行第二次循环清孔,再进行桩身混凝土灌筑。
不妥之处3:混凝土浇筑至桩顶设计标高。
正确做法:混凝土浇筑至桩顶设计标高高出至少0.8~1.0m,确保桩头浮浆层凿除后桩基面达到设计强度。

第6题:

(2018年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写字楼工程,建筑面积8640m2,建筑高度40m,地下一层,基坑深度4.5m,地上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进行现场检测,监测单位编制了监测方案,经建设方、监理方认可后开始施工。
【问题】本工程在基坑监测管理工作中有哪些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不妥之处一: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进行现场检测。
理由: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检测。
不妥之处二:经建设方、监理方认可后开始施工。
理由: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后方可实施。

第7题:

(2018年案例二)
【背景资料】
某写字楼工程,建筑面积8640m2,建筑高度40m,地下一层,基坑深度4.5m,地上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施工单位中标后组建了项目部,并与项目部签订了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
【问题】施工单位应根据哪些因素组建项目部?


答案:
解析: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形式应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确定。

第8题: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49.8m,地下1层,地上l6层,首层为转换层(二层楼面设置转换梁),纵横向均有不落地剪力墙。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地下一层、首层层高4.5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50;其余各层层高均为3.0m,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5。
36.假定,该结构首层剪力墙的厚度为300mm。试问,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设置高度和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取下列何项时,才能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的最低抗震构造要求?(  )

A.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2层楼板顶(7.5m标高);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采用双排Φl0@200
B.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2层楼板顶(7.5m标高);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采用双排Φ12@200
C.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3层楼板顶(10.5m标高);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采用双排Φl0@200
D.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设至3层楼板顶(10.5m标高);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采用双排Φ12@200

答案:D
解析:

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1.4条规定,以剪力墙高度的l/10与两层层高二者的较大值作为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对于带有转换层的结构,落地剪力墙是框支层以下最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框支层上部两层的剪力墙直接与转换构件相连,相当于一般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且其内力变化较大、传力路径复杂,故规范规定取转换层加上其以上两层的高度或房屋总高的1/10二者的较大值作为底部加强区。根据第10.2.2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宜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宜不小于房屋高度的1/10。故底部加强部位取至3层楼板顶(10.5m标高)。
由第10.2.19条可知,首层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为0.3%。双排10@200的配筋率为0.26%<0.3%,不满足要求;双排Φ12@200的配筋率为0.38%>0.3%,满足要求。

第9题:

(2017 年案例三)
【背景资料】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工程, 地下一层, 地上十六层, 建筑面积 18600m2, 基坑开挖深度 5.5m。 该工程由某施工单位总承包, 其中基坑支护工程由专业分包单位承担施工
在二层的墙体模板拆除后,监理工程师巡视发现局部存在较严重蜂窝孔洞质量缺陷,指令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的规定进行修整。
【问题】较严重蜂窝孔洞质量缺陷的修整过程应包括哪些主要工序?


答案:
解析:
(1)将蜂窝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浮浆层凿除(清除);
(2)蜂窝处凿毛,用水冲洗;
(3)重新支设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灌捣实;或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振捣密实;
(4)加强养护。

第10题:

某综合楼,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上5层,地下2层,层高均为4m,每层建筑面积1300㎡。首层至二层为商场,设计疏散人数为1200人,三至四层为歌舞厅和游艺厅,设计疏散人数为1300人;五层为餐饮场所,设计疏散人数为1400人。地下一层为超市,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设备用房设计疏散人数为20人,则关于该综合楼疏散楼梯总净宽度的说法,下列错误的有( )。

A.首层至二层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以为12m
B.二层至三层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以为13m
C.三层至五层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以为14m
D.该综合楼首层至五层的疏散楼梯最小总净宽度可以为12m
E.该综合楼地下一层至首层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以为7.8m

答案:A,B,D
解析:
2020版教材P 149
根据5.5.21 -1,当每层疏散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内下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上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内上层楼梯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及以下疏散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上部分疏散人数最多的一层为第五层,根据表5.5.21-1,该建筑每1OO人最小疏散净宽度取值为1 m/百人,1400×1/100=14m; 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根据表5.5.21 -2,地下一层的设计疏散人数不应大于1300×0.6 =780人,根据表5.5.21-2,地下或半地下人员密集的厅.、室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其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确定;地下一层的楼梯疏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780×11100 =7.8m,E选项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