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题目
填空题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 24 题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边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正确答案:
借景抒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第2题:

以下哪句诗出自陆游的作品?()

  •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正确答案:C,D

第3题:

(二)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然后回答24-26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4.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4分)


正确答案:

借景抒情。(2分)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2分)

第4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连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正确答案: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

第5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四句是通过什么手法加以抒情?


正确答案: 细节描写

第6题:

(一)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的上片,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有什么寓意?


正确答案:
【答案】落日、断鸿,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颓;断鸿声里,离群的孤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哀鸿遍野,又能令人想到北方离散的百姓。
【解析】这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

第7题: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谓“无人会,登临意”的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抒发了无人领会英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痛苦。

第8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通过描述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渴望北伐而不得的虚度光阴的苦闷,也是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的鞭苔。

第9题:

《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紧接其后的句子是()。

  • A、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D、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1)善用典故。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意气风发,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时间易失,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2)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暂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黄昏落日,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