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题目
问答题
试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析颜之推教育思想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


正确答案:首先,颜之推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但却是符合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易频繁的变动时期,各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的社会现实的。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其次,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但是颜氏之德,受到当时盛行佛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颜氏之艺,亦受到当时士族地主阶级对轻视技艺风气的影响,因而不主张专业、过精。第三,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士大夫教育要培养的既不是难于应世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为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士大夫子弟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知稼穑之艰难”,这应该是当时社会动乱,百业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的反映。第四,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对儿童实施教育应及早,应严慈结合,应重视语言规范,就注重道德教育,这也是颜之推针对当时社会不安定,士族生活奢靡腐朽,学风世风日下的现实发出的倡议。第五,针对当时士大夫们既不勤学典籍,又无社会实践经验,仅靠道听途说而获得“学问”的现实,提出学习上应有踏实的学风,应重视亲身观察获取的知识。总之,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2题: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设置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在人物形象设置上的特点主要是人物形象的类型化与美丑两极化。
《三个叛逆的女性》中的人物形象质的规定性十分清楚,他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好人”,一类是反面人物“坏人”。他们的尖锐对立,自身的属性很分明。“好人”,特别是女性,个个光彩照人;“坏人”,特别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附庸者,则面目可憎、卑琐不堪。他们都是某种思想和倾向的代表。如“正面人物”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司马相如、卓文君的婢女红萧等,他们不仅具有中华民族某种传统美德而且个个光彩照人。他们是正义、美好的化身,是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显现。与她们相比,那些“反面人物”,如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公公程郑,汉元帝,画师毛延寿等,则不仅面目可憎,且心灵虚伪肮脏,是黑暗世界卑琐的魂灵。如卓文君的公公程郑,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腹男盗女娼,他一面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面却“娶了无数妻妾;”他一面骂卓文君“有伤风化”,一面却疯狂卑鄙地迷恋着他的儿媳妇卓文君。„„诗人将这两类形象对立起来写,一方面有意地揭示了新旧对立、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也直观地显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凸显出历史剧强烈的思想战斗性。

第3题:

郭沫若后期历史剧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 1.史剧特征:“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认为史剧家应该发展历史的精神。
2.悲剧特征:郭沫若大多的历史剧都是悲剧,这与“时代大大小小的悲剧”有关,也与他的悲剧观美学观有关。
3.诗剧特征:郭沫若是杰出的剧作家,又是伟大的诗人。他常以写诗的感情写剧本,使诗剧具有了诗的激情、诗的意境以及诗的气氛。

第4题:

分析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抒情性。


正确答案: 郭沫若的历史剧源于五四时期的诗剧,诗剧的浓烈的抒情性必然给他的历史剧创作烙下深刻的印迹,使其历史剧亦带有明显的抒情性。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人物语言的抒情性。郭沫若时常把他那火山喷发式的内在激情借主要人物之口排山倒海般倾泻而出,使他的历史剧鼓荡着浓郁的情感波涛。例如,卓文君回击父亲阻挠她再嫁时有大段台词,那是个性觉醒的呐喊,是血的蒸气,是反抗男权制度的嘹亮哨音;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愤怒之声,就象无形的钢鞭,鞭打着统治者的“尊严”,象一枝犀利的投枪,刺穿统治者腐朽的灵魂,象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的长诗,呼唤着抗争与自由的风雨。此外,还有伯夷、叔齐抒发自己苦闷时的独白等,都是感情激越的抒情诗。
2、浓烈的诗情画意。郭沫若的历史剧如同他的诗剧一样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不过,诗剧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是凭借“直抒胸臆”构思的,其审美效果往往是激动人心的;历史剧则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构造诗情画意,其效果往往令人心醉。如在《卓文君》中,作者为了表现女主人公卓文君思恋司马相如,急于听到司马相如弹奏的琴声时,设置了一段精彩的对白。这段对白,在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性格的人物吐露出来就特别富有诗意。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一往情深,可两人近在咫尺又不能相见,她只盼望能在晚上早早听到司马相如弹奏的琴声以慰藉自己寂寞而空虚的心田。诗人郭沫若通过卓文君与红萧的对话,用卓文君错把“风声”当“琴音”的幻觉,一方面让女主人公自然地流露了她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构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读罢令人心醉。象这样的诗情画意,在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中,比比皆是。这种诗情画意,极大地增强了其历史剧的抒情性。

第5题:

如何评价郭沫若早期诗剧中详写人物的共性情感,略写人物的个性特征?


正确答案: 郭沫若在诗剧中,往往详写人物带共同性、普遍性的情感,而略写甚至不写人物的个性特征。郭沫若的诗剧里的众多人物,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多数是类型化的,而非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些人物所抒发的感情也往往是某一类型人的总括性的基本倾向性的情感,这些感情很浓烈,但并不独特。诗剧中也写人物的行动,但比较简单,而很少有能表现个性特征的具体细节的逼真描写。如屈原、聂政、伯夷、叔齐、《女神之再生》中的娥皇、女英等,他们都是某种情绪的形象化,而不具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屈原的身在江湖而心恋故国的沉郁情感,聂嫈的“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献身精神,伯夷、叔齐洁身自好独善其行的高洁情操等,都带有明显的类别性,而个性却不鲜明。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特色,主要与诗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为,诗剧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写意,郭沫若正是看中了诗剧的这种功能,而他自己也以自己的慧心充分发挥了诗剧的这种功能。所以,形成这一特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6题:

“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正确答案:《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第7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


正确答案: 1.主观性与抒情性:郭总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体验融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屈原就是他自己,《雷电颂》就是他的自我倾诉。郭的历史剧之所以比同期的历史剧更有艺术魅力,就是因为他在剧中大胆地表现了自己的人格与个性。
2.具有浓郁的诗意,是戏剧的诗。五四时期一部分话剧尚保持浓郁的诗意,30年代,抒情性大减。抗战时期曹禺与郭沫若将诗、剧融合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了具有与族特色的现代戏剧诗。郭剧中诗歌舞场面的插入,(《屈原》以《橘颂》贯穿,第二幕中的《九歌》,第三幕的《招魂》等)内在强烈的抒情性。戏剧与诗的和谐统一。

第8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和()。


正确答案:浪漫主义;诗情

第9题: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表现特征


正确答案: 大胆想象,对具体的史事运用极为灵活。
一方面,尽可能在大关节上不违背历史真实,但为了表现主题,又进行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另一方面,为追求历史与现实精神的真实表现,不惜改动具体的历史事实。这是浪漫史剧的突出特点。
1.“无中生有”,如《屈原》中的婵娟、卫士,《棠棣之花》中的酒家女等;
2.编造重要的历史情节,如《虎符》围绕如姬的一系列情节;
3.改动历史文化背景,如《棠》剧中剧中人说出了与现代人出入不大的口语,让聂嫈唱出了五言诗,游女唱出了白话诗;
4.有意曲解历史人物的基本面貌,如《屈原》中对张仪的曲解,《高渐离》中对秦始皇的过分毁蔑等。

第10题: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

  •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 D、浪漫主义和诗情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