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论析冰心小说创作的不同发展阶段。

题目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析冰心小说创作的不同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冰心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9~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两个家庭》、《斯人独樵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斯人独樵悴》写参加学生运动的颖铭、颖石两兄弟与顽固守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传达了当时一班不甘被家庭所拘圃的新青年的苦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小说来自投身于“五四”学生运动的青年冰心的真切感受,敏锐地捕捉住时代的脉搏,目的在“感化社会”、“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想去改良”,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了冰心从家庭窗口审视社会的独特视角。此时的冰心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描写他们的不幸和凄楚,如《三儿》等。
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为发端,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冰心在这个时期的他作中开出了她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超人》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原本冷心肠的何彬,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但在“母爱”与童心的感化下,转而虔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可以看为《超人》、续篇的《须闷》和《悟》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爱的哲学”,把亲子之爱推及万物之爱。
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分》,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作品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的“爱的哲学”与早就潜隐地所受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略具童话色彩的《分》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阶级观念。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的独特旋律。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论析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三个基本主题,《繁星》、《春水》这两本诗集抒写的正是冰心的这种关于“爱的哲学”的诗篇。在诗人的似水柔情般的诗句中,展现了对父母之爱,对弟兄朋友的爱,以及对异国的弱小儿女的爱,对病者的浓浓的爱。在冰心看来,如果世界上都由这种满怀着“爱”的心灵来驾驭,人类就会幸福了。
显然,所谓“爱的哲学”,带有极大的空想成分,它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是永远不会存在的,但它却如此的使冰心痴达,使她常常陶醉在这种爱的幻想中。在这四首小诗中,都在明美如画的意境中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童真和母爱三者融洽无间的境界的神往之情,并特意着力讴歌了被她视为生的安慰、美的典范的母爱。诗人怀念那“故乡的海波”,浪花翻卷飞溅的磅磷气势,象征着自然的伟大力量,永远珍藏在诗人心里;诗人也思念幼时在明月照耀下的园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天真地数着星星,做着甜美的梦;她真心希望造物主容许她一次极乐的应许,“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母爱、童真、自然三者融为一体多么真纯而使人迷恋的境界,没有半点污浊的尘世的烦扰,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境,一个幻想中的世界,永远不会实现。也许我们可以说,冰心诗作的意境,诗作表达的主题的确是每一个人都渴望实现的理想,然而这理想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但正因为无法实现才更加使人留恋,令人向往。这些小诗感情相当柔弱,但词句清丽,韵律天然,而且注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映相生,创造出一种恬静和美的意境。
由于冰心的诗作深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在诗作中注重以短小的诗形自由抒写内心瞬间的感触,追求诗意的真纯和意境的清新隽永,将自己的真性情,不着痕迹地融化在美丽的意境描绘之中,具有耐人寻求的神韵。

第2题:

结合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论析鲁迅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正确答案: 鲁迅的《祝福》写的是旧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控诉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的绳索”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有力地表明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已迫使被压迫人民濒临绝境。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她曾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再度丧夫以后,便为社会所不容了。她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工,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待遇,也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可是吃人的封建势力却不允许她这一低微的要求得到满足。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尽管她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结果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终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穷愁潦倒,悲惨地死去。
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残酷性的揭露,没有仅仅停留在它造成被压迫者物质生活的极度贫困和肉体的种种痛苦上,而是深入内里,抨击了它在精神上对人们的严重摧残。《祝福》更因着重从妇女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夫权的残酷性而震撼人心。小说中的鲁四老爷及其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固然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而周围的被压迫群众对待祥林嫂亡夫失子的巨大悲痛,竟也抱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祥林嫂只得屡屡反复地咀嚼自己的痛苦。没有同情和安慰,没有支持和寄托,苦难深重而又孤立无援,致使她精神恍惚,麻木迟钝。不仅如此,她还须怀着恐惧走向死亡,等待着她的是阴间的锯刑。在她的心目中,死亡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一种更大的恐怖的开始。这是鲁迅深刻地观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而加以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形象。
总之,以《祝福》为代表的鲁迅的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显示出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第3题:

结合作品,论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第4题:

结合《围城》等作品,论析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幽默、细腻、渊博、犀利是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善于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精细入微地描绘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其代表作《围城》以方鸿渐为主人公,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现代新儒的生活里,充满情敌之间的争雄夺雌,同路人之间的互相折磨,婆媳妯娌之间的斗法,亲家之间的鄙夷挑剔……人情世态荒凉丑陋.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但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不仅是婚姻的“围城”,更是人生的“围城”社会的“围城”,“一无可进”,“一无可去”。
钱钟书的《上帝的梦》、《灵感》等小说也都以不同侧面深刻剖析了处于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民怯懦,无情批判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画使钱钟书的小说独具魅力。在《围城》中,他十分熟谙地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中酿成足够悲凉的气氛。他集道德、风俗、人情、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从而确立一种睿智的幽默。同时,小说中妙语连珠,多方引喻,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使事物、人物的特征愈见鲜明深刻,使作品格外俊逸而畅快。钱钟书不愧为一位渊博的学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与此相类的生活印象、中外典故、理论学说等万种思念都在刹那之间奔于笔下,使那些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谈吐时充满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的意味,因此也更鲜明深入表现出他更大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小说更含蓄、更深沉、有着更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总之,以《围城》为代表的钱钟书小说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高超的艺术、独特的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宝库。

第5题:

结合《雷雨》、《日出》等作品,论析曹禺话剧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在《雷雨》这出戏中,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连起来,周公馆近年发生的事情一开始便在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中展开,差不多所有的人物都在第一幕里见了面。接下去,周萍准备出走,侍萍的到来,矛盾不断激化,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当蘩漪把周朴园与侍萍“隐私”,蘩漪与周萍的暖昧关系,四凤与周萍水相逢的爱情纠葛全都暴露出来了。周朴园自诩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种种矛盾汇聚在这一瞬间,剧情也就被推上了高潮。从中可见其结构的严谨,让剧中人物各自按照生活的逻辑活动。《日出》突破了《雷雨》的框架,显出了新的特色。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曹禺剧中的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颇具典型意义的人物,直到今天仍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而曹禺的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写意的台词,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每个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揭示自身的内心活动,推动剧情的发展。这是曹禺最擅长运用的艺术手段。《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互倾情诉的那大段台词,写得荡气回肠,诗意盎然,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了曹禺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曹禺的艺术经验是多方面的,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6题:

结合《沉沦》等篇,论析郁达大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


正确答案: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基本风格表现在:
(1)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持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称“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3)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第7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布-格里耶的主要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罗布-格里耶的小说有这样几个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中性的描写”手法。即特别注重对物的描绘。其描绘极细乃至臻于“科学的准确”程度。范例如《快镜头》中的《咖啡壶》:开头一幅静物写生画写完之后,并没有读者期待中的下文出现;之后似乎还是物。所以,如此刻意写物的倾向,让他获得“物的作家”的称号。《橡皮》中的橡皮,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是象征物,而是用作情感和人物倾向的支撑,可被视为意识和纯粹物质世界的中介物。它是人物意识的一种物质表现。这样看来,作品中完全剔除社会意义,是罗布-格里耶对传统小说的最大反叛。
(2)重复描写。《橡皮》的叙述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瓦拉斯一再去文具店买那块他一直买不到的橡皮,如此重复不已是否以示人物的执着?《在迷宫里》无数次的变换仍是同一种场景、人物反复走的仍是大同小异的地方,而且始终绕不过那幢楼那间房那同样的人。《嫉妒》中弗兰克捏死蜈蚣的相似描写多达9次,实为表现弗兰克比A的丈夫更具男性的性格,反复的描绘实际上是揭示嫉妒在偷窥者的脑中不可抹去的痕迹,嫉妒的心理被物化了。
(3)时序颠倒。故事总是幻觉般的,而不是作为“生活过的历史”来表现的;他认为作品“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现实”,所以,故事不再遵循时间的发展:《橡皮》的开始和结束都在同一时刻。瓦拉斯自己杀死了受害者,他的寻找是在“时间之外”进行的:按下扳机那一刻,他的手表即停止走动,这段时间等于停滞或者说封死了。
(4)叙事角度。《在迷宫里》的叙述角度很别致,首尾用第一人称,其余部分用第三人称;小说好像一种拼板游戏,有多种拼法;各种因素结合、镶嵌、重叠在一起,令人不见起始点,起点即幻觉;人物不再有身份,处于中心地位的那个士兵和结局的那个伤兵竟混淆起来。而《约会楼》则综合了上述作品的手法:叙述者自行隐没;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前者消解后者;时间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如同空间一并共存。

第8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鲁迅《秋夜》中枣树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性意蕴。


正确答案: 《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鲁迅的苦闷彷徨期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博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生的苦闷,战斗而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野草》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全篇以秋夜为统一的背景,艺术地表现了两个意蕴深远的象征世界:秋夜里枣树与代表黑暗的种种势力搏斗而获胜利以及青虫扑火而致牺牲,两种象征的艺术世界各具不同的意义。
枣树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品格。开篇以诗的复唱吟咏枣树,突出了枣树在即将展现出的象征世界的主体地位。敌视枣树的夜的天空,他“奇怪而高”,“非常之蓝”。他“闪闪地眨着”眼,他露出“自以为大有深意”的微笑,他“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表现出造物主的高傲、偏执、冷漠、残酷。他的威权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唯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的天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与怯弱的小粉红花相比,枣树处处表现出精神界之战士的理想品格。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当受繁霜摧折的小粉红花唯恐失掉最后的花瓣而瑟缩于夜的冷气中时,同是受摧折而“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的枣树,却表现出卸却了负累似的轻松,“欠伸得很舒服”,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不作小粉红花的春梦渲染理想的色彩,他冷静地告诫“春后还是秋”,只要黑暗的造物主存在一天,春天就不会久长。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赋予他非凡的韧性战斗精神,他不懈地与夜的天空搏击,直至“鬼眨眼的天空”露着不安,想要避开枣树,直至装点黑暗的月亮也“躲到东边去了”时,枣树仍紧逼不舍去“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盅惑的眼睛”.枣树的默默战斗将一切现存秩序的维护者搅得不安,夜游的恶鸟失去了死水般的沉寂而“哇”地一声飞走了。枣树的锲而不舍的战斗,使为繁霜封锁着的秋夜,无生命脉息的地狱终将要换个样子了。《秋夜》运用象征手法,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尤其是枣树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第9题:

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正确答案: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10题:

结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论析老舍整个小说创作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方面的总体价值与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这现实主义两部作品,都充分表露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我国处于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思想还为扭转过来的平凡市民,倍受痛苦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些人被无情的社会现实逼迫得走投无路,最终丧失了劳动者的美好人性;令人激动的是,更有一些人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苦闷、彷徨中觉醒过来,走向新生活。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的真实纪录。《骆驼祥子》所写的悲剧之所以深刻,正在于它表现了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好人性被摧残以及祥子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自身弱点。祥子诚实、质朴、木讷、保守,他原本是农民,来城市中寻找出路,在其生活习性与内在心态中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他一心想凭自己的力气拉车争饭吃,娶上老婆,建立美满的小家庭。而他的希望一次次的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作为都市贫民所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旧的社会环境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只看到自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知道同阶级团结起来的共同斗争,共同争取生存的权利。
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通过劳动者个人努力,独自混好是不可能的。在《四世同堂》里,转同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作品所描写的是,居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的文化心态,反映了典型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祁老人这一形象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他是胡同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一辈子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并将之传授给子孙们,形成“祁家的文化”,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当家人,深受祖父“祁家的文化”的熏陶。他知道祖父的理想是“四世同堂”,并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四世同堂的家庭”,但同时他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他没发狠心将人伦中的情义斩断,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和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为此,他很痛苦。最后,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为抗战作了许多有益的事。祁瑞宣较祥子进步的地方在于,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
老舍在作品中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血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发生裂变,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被埋葬,积极的成分蜕变而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