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题目
问答题
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它在后来的发展情况怎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相”字在上古的词汇意义和语法作用怎样?它在现代口语里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1)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种行为的受事者;就语法作用来说,它所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而且不能带宾语。“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2)从词汇意义上来说的特殊情况:
①有时候,“相”字只表示递相的意思,不表示交互,“有无相生”
②有时候,“相”字只表示单方面的行为,它本身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示性仍然存在。它在意义上接近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易世矣,宜勿复相怨”(应该不再怨恨我了)
(3)从语法作用上来说的特殊情况: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内动词。这样,“相”字失去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上下相喜而庆之。”
(4)现代汉语里“相”字不能成为自由组合的副词,但是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替代“相”,如“你爱我,我爱你”代替“相爱。”

第2题:

什么是热处理?它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热处理是将金属或者合金在固态范围内,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有机配合,使金属或合金改变内部组成,而得到所需要的性能的操作工艺。
通过热处理可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潜力,延长零件和工具的使用寿命和节约金属材料的消耗。

第3题:

什么叫植物群落,它在园林上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群在在一起的植物并非杂乱的堆积,而是一个有规律的组合,一定植物种类的组合,在环境相似的不同地段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每个这样组合的单元为一个植物群落。各种植物群落的形成,既符合当地的生态规律,又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观,都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复合多层次、立体的植物群落,增加绿视串,增加叶面积系数,生态效益大,所以植物群落是创建生态园林的蓝本。

第4题:

水厥为什么“宜先治水”?它在临床上有什么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伤寒厥而心下悸,为水停心下胃脘所致。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故而当先治水,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厥逆可愈。若饮去厥不回,再议治厥。若不先治水,却治其厥,不仅厥与悸不得愈,水饮还可渗入肠中,续发下利,故而当先治水。其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治病当辨清标本,治法当治本而达标。

第5题:

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字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普遍了,在杜甫诗句中,有下面一些例子,“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风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lei)”。

第6题:

上古序数的表示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第”字是在什么时代怎样演变为表示序数的词头的?


正确答案: (1)在上古时代,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三月不违仁”的“三月”(基数)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数)形式上是相同的。关于月份前不加“第”字,这种说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们还说“二等、三等、二楼、三楼”不说“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楼、第三楼”等,这是保存了上古语法,这种以简单的数词作为序数的用途已经渐渐缩小了。
(2)“第”的发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顺序,有了顺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门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几名。“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是排位次的意思。“于是孝文帝乃及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汉代已经作为序数的词头了,“作为周本纪第四。”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代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变,因为有了名字在后头,序数的性质就更加确定了。

第7题: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物和植物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器工程等。狭义的遗传工程即是通常讲的基因工程。本章只涉及狭义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
理论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主要是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DNA分子的新组合,这种重组不同于精典遗传学中经过遗传交换产生的重组。
实践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使所有实验生物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工厂化生产药品、疫苗和食品;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培养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第8题:

跟“何”的意义相同的“底”首先见于什么时代?它在后代的应用情况怎样?


正确答案: 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如: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加普遍了,如:花飞有底急?老去顾春迟。
在唐代其他诗文和宋代诗文中,“底”字也是常见的,特别是“底事”。如:风流真底事?

第9题:

为什么说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质?后来“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是关系代词,可以推断出,“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和“所”在上古语音系统中是同属于鱼部的,他们都是指示代词的一种。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另外,“者”还可以放在“昔”后面,表示时间,还可以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如:昔者辞以病。二者不可得兼。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如:臣之所好者,道也。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就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如:汉军却,为楚所挤。到了现代,在“所”字后面的动词和前面的主语合起来成为定语的时候,它们所强调的就不再限于本义的施事者了。如:我昨天所买的书,“所“字所要强调的并不是“我”,而是“昨天”。“所”字在现代一般口语里已经很少用了,甚至是完全不用。

第10题:

《山居秋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这首诗是写山居秋天晚暮幽静景色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且从诗人欣赏的角度,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趣,以及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