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主体即“移情者”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主体即“移情者”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A.模仿者
B.创造者
C.集体人
D.移情者

答案:A,B,C,D
解析:

第2题:

关于移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 A、移情者寻求心理依靠
  • B、移情可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
  • C、移情可引发求助者沉默
  • D、移情是一种过渡症状

正确答案:B,D

第3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多选

A. 依赖是好感,移情是信任
B. 依赖是现实帮助,移情则是过去感情的弥补
C. 依赖者往往寻求心理依靠,移情者则寻求感情寄托
D. 依赖者目标是寻找替代物,移情者则寻找现实目标

答案:B,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阻碍因素
移情(transference)是指求助者把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并相应地咨询师做出反应的过程,发生移情时,咨询师成了求助者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移情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负移情,一种是正移情。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学会区别移情和依赖,移情(这里主要指正移情)和依赖有相似之处,移情中多有依赖,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依赖主要是一种信任,而移情更是一种好感(选项A有误);依赖是寻求现实的帮助,而移情则是弥补过去的情感;依赖者多在遇到困难时来寻求帮助,而移情者则时常想见到咨询师;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依赖者的对象是现实目标,而移情者是寻求替代物(选项D有误)。相比之下,依赖者对咨询师的感情色彩淡,而移情者浓,咨询师要学会区别对待。

第4题:

简述主体即“旁观者”


正确答案: 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艺术家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评价:“主体即旁观者”的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有一定道理的,但它走向极端,不切实际地把艺术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超现实超历史的世外人。艺术家作为审美者,有思想、有爱情、有血,必然以一定的功利眼光去审视世界、投入现实,不可能作为纯粹的“旁观者”。

第5题:

简述主体即“移情者”


正确答案: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从而产生美感。评价:“主体即移情者”的说法,在说明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把艺术作品仅仅看作主体情感的外射,否认了客体的根本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第6题:

简述主体即“模仿者”


正确答案: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人对自然的模仿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评价:主体即“模仿者”说含有轻视主体创造性的色彩,它强调的是艺术家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

第7题:

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 A、模仿者
  • B、创造者
  • C、集体人
  • D、移情者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关于移情,正确的说法包括( )。多选

A. 移情者寻求心理依靠
B. 移情可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
C. 移情可引发求助者沉默
D. 移情是一种过渡症状

答案: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阻碍因素
依赖者寻求心理依靠,而移情者寻求感情依靠。出现移情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透过移情,咨询师可以更深入、准确地认识求助者,并运用移情帮助求助者宣泄情绪,引导其领悟。移情是求助者过渡的症状,咨询师应当鼓励求助者继续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沉默也可能是移情的作用。

第9题:

谈谈中外文艺理论史上对于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的阐释,并作出你的评价。


正确答案: 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歌拉斯就认为,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就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后来的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布洛都把艺术主体看作与现实无利害关系、无须理会对象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持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即生活的旁观者。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的“虚静无为”说、苏轼的“游心物外”说等,都间接或直接地说明了艺术主体超然现实功利的特征。
评价:“主体即旁观者”的说法,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走向极端,把艺术家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超现实超历史的世外人,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艺术家作为审美者,有超脱个人功利心理的一面,但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血肉的人,必然以一定的功利眼光去审视世界、投入现实,不可能作为纯粹的“旁观者”。
西方另有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立普斯说,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镜像,从而产生美感,由此他认为,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评价:“主体即移情者”的说法,在说明艺术家于创作活动中情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也不无道理,但它把移情看作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把主体归结为移情者,就过于简单化了;进一步说,它把艺术作品仅仅看作主体情感的外射,否认了客体的根本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第10题:

主体即“创造者”


正确答案: 强调艺术的想象与创造的本质,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评价:主体即“创造者”说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突出特征,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因此,“创造者”说并未能辩证地提示艺术主体作为创造者的全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