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庄子的幸福观。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幸福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庄子的“逍遥”人生的内涵。


正确答案: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第2题:

简述庄子的幸福观。


正确答案: 1.相对幸福—自由尽性
2.以理化情,达生知命
3.绝对幸福—无己、无功、无名

第3题:

简述庄子“逍遥游”一词的思想


参考答案:超脱一切的绝对自由,也就是“无所待”的思想。

第4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第5题:

中国传统三大幸福观是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幸福观。

  • A、法家
  • B、佛家
  • C、墨家
  • D、释家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了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它是个人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是创造与享受、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第7题:

简述《庄子》对法家的批判。


正确答案:《庄子》认为法家的"法治"是致乱之源。"治国"的结果是"乱人之性",造成人与人的仇恨与残杀;"治人"的结果是"乱天之经",破坏了天地自然的和谐;运用刑罚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它还指责法家强调的"赏罚"不切实际,是欲治反乱的措施;法家的"明主"、"圣王"只能"丧人之国",无一利而有百害。

第8题:

简述老子、庄子的人性论观点。
(1)老子主张人性是超善恶的。老子认为人性来自于“道”,在未加雕琢之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初生婴儿的人性才是人之本性,是至美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是超乎世俗的,随着婴儿的长大,现实的人性即有了善恶,因此主张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
(2)庄子认为人性来自于天道,是命定的,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他特别强调人的自由本性。“生之谓性,率性而为”,这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第9题:

简述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正确答案: 《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10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主导影响力的是()的幸福观。

  • A、孔子
  • B、庄子
  • C、墨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