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意”与“势”的关系的?

题目
问答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意”与“势”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王夫之认为文学创作的统帅是“意”,“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2)王夫之所谓“意”不是指抽象的意理,而是指积淀着理性的自发情意。他认为只有艺术技巧与内在情意浑然一体时,才是“以意为主”。
(3)王夫之在提倡“以意为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势”在创作中的作用。“势”是指诗歌创作中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非自觉的隐含思理、支配情意运动的自然趋势或法则。他强调“势”要成为“意”中的神理,追求诗歌的自然化工之美,主张形神合一,以神似为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作战篇》主要论述()问题。

  • A、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 B、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 C、虚与实的关系
  • D、形与势的关系

正确答案:B

第2题:

论述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2)知,就是道德认识,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行为。因此,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
(3)情,就是道德情感,对人的行为有推动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必须“动之以情”。
(4)意,就是道德意志,它是一个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对排除内外阻力,实现道德行为有重大作用,故须重视意志的培养,对学生“持之以恒”。
(5)行,就是道德行为,它是衡量学生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就要“导之以行”。
(6)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控作用。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发展不平衡,教育时可以有多种开端。

第3题:

试论述如何协调好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利的关系?


正确答案: 直接权力表现为命令和指挥权,参谋权力表现为咨询和建议权。参谋人员的建议只有被直线人员采纳后并通过命令下达才能起到作用。因此,直线权力和参谋权力的关系是“参谋建议,直线命令”的关系。
协调好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的关系,要注意几点:
①明确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各自的职责范围;
②如果设置了参谋权力,直线人员就应注意倾听参谋人员的意见;
③随时向参谋人员提供有关情况,充分发挥参谋权力的作用;
④提高参谋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以保证参谋的质量;
⑤创造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互相合作的良好气氛。

第4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5题:

论述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正确答案:一、(1)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其历史、政治、民族、史学几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尤为突出。(2)历史和政治思想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密不可分,他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批判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3)历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他认为历史的变异有客观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2、他认为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历史变异的趋势,并根据适当的力量有所作为。3、王夫之具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进化的思想。4、王夫之认为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螺旋形的迂回曲折中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在政治观方面,1、历史发展了,社会各项制度应当随之而变。2、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对君主专制加以限制。3、王夫之主张通商,开关交易。4、王夫之主张严惩官场贪污,改革取士方法。三、在民族观方面:1、王夫之主张“夷夏之防”,各族区域、气质、习俗等不同,不可能共处。2、所说“夷夏之防”含义主要是各安其防,互不侵犯,反对名族融合。3、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提出正统论,否认非汉族从中原建立了统治的合法地位,进而否认清朝统治额合法性。4、历史思想、爱国主义和名族大节。

第6题:

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论述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公平,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效率,是指人们工作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相联系,要是一个国家的国有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所占比率很高,政府资本大规模地介入生产过程,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提出效率优先的原则。因为只有只有提高效率,鼓励先进,发展生产,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真正实现公平。另一方面提出效率优先的国家,为了实现公平也会对过高的各人收入采取优先的措施进行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财富的福利最大化和社会稳定,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公平与效率在同一时空上是存在矛盾的,这种矛盾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政府调控如果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就会牺牲效率,过多向公平倾斜,就会使一部分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不到现实,劳动者与资本在市场上的活力就会下降,从而降低效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受分配是否合理影响的。政府加入将劳动者或者资本在市场上获得的正常收入,过多的通过税收集中起来,重新进行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分配,意味着对一部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剥夺,久而久之这部分人的劳动效率就会下降。但如果过分向效率倾斜,任凭市场机制作用的调节,因种种原因,不同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无限扩大,出现贫富过度分化,穷人生活水平不断恶化,那样不仅市场消费会出现萎缩,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威胁,也谈不上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
3、判断公平与效率处理是否得当的一般标准可以是这样的,当向效率倾斜影响了公平最终效率也不能提高时,就表明政府需及时调控原有政策而向公平倾斜了,因为这是很可能已是消费持续走低,货币的边际总效用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企业面临破产了。这时只有向公平倾斜,增加转移支付,提高社会公平程度才能提高效率。而当政府在向公平倾斜的时候,牺牲了效率最终社会公平也得不到实现,这说明已过多地向公平倾斜,应该考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允许不同劳动者,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的不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公平与效率作为一对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不能认为这对矛盾在一定制度下可以一劳永逸地自我解决。

第8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第9题:

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第10题:

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作品风格的多样变化,又与作家艺术个性密切相关。
(3)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要求,也是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