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

题目
问答题
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宋代黄庭坚在《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中感叹:“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确实,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要发现人才,贵在识才。关于这一点,古人的认识也颇有见地。三国的诸葛亮在其《便宜十六策•阴察》中论述:“洗不比江河,要之却垢;马不比骐骥,要之疾足。”就是说,洗涤不一定非要去大江大河,重要的是能够除掉污垢,马不一定非要骐骥,重要的是能够跑得快。而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指出,挑选马匹,往往因为是瘦马就不予理睬,结果漏掉了良马;选拔人才,往往因为是贫士就看不起,结果失掉了贤人,“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识别贤才,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明。汉代徐干在《中论•修本》篇说:“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三国曹植《矫志诗》道:“道远知骥,世伪知贤。”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两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指的是领导者必须要具备的()。

A.爱才之心

B.容才之量

C.识才之智

D.用才之胆


参考答案:C

第2题:

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

④贾:价钱。 ⑤一旦:一天。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去而顾之 顾:


正确答案:
⑴见,通“现”,表现。
⑵顾,回头看(每题1分,共2分)

第3题:

易卜生: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

A.罗曼?罗兰: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B.托尔斯泰: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C.楚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刘少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正确答案:B
名人和其所说过的经典名言的只对应关系。A项是歌德的名言;C项出自韩愈;D项是邓小平的名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第4题:

领导:人才()

  • A、水:渔
  • B、启蒙老师:学生
  • C、伯乐:千里马
  • D、嘴唇:牙齿

正确答案:C

第5题: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韩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说的伯乐,就是千里马的“贵人”。如果没有伯乐出现,千里马也会淹没于芸芸众“马”之中虚耗宝贵年华。古往今来,很多功成名就者都是在关键时刻遇上________的“贵人”,加之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没有辜负“贵人”所赐予的机遇,终得以________。

A.火眼金睛 脱颖而出
B.明察秋毫 出人头地
C.独具慧眼 崭露头角
D.慧眼识珠 有所作为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此空需体现“千里马”能被“贵人”在关键时刻识别出来的意思。B项“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侧重看得细微,没有识别人才的意思,排除B项。A项“火眼金睛”借指能洞察一切的眼力。C项“独具慧眼”指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D项“慧眼识珠”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均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需体现“千里马”加之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没有辜负“贵人”赐予的机遇,最终有所成就。A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C项“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二者都侧重于本来有本领或才能,只是更加显露出来了,而文段强调在“贵人”的帮助下“千里马”有所成就。排除A项和C项。D项“有所作为”指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第6题:

唯才是用,这是企业经营制胜的必要条件,因而,伯乐如何识千里马,是主管人员在事事讲求团体效率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伯乐何以能“识”千里马,有靠直觉的,有靠经验的,同样的,主管遴选人才,也是靠直觉、靠经验。然而,经验的判断常常流于主观。所以, ( )。

A.应创造更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B.企业选人主要靠经验和直觉

C.人人都应当千里马

D.选才要先选伯乐


正确答案:A
78.  A  [解题思路] 材料说明“经验的判断常常流于主观”,因此,相对而言科学的人才选拔方法更重要,因此应创造科学选拔人才的方法,而不能仅凭主观的感觉和判断。
 

第7题: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正确答案:
同情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批判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第8题:

(2)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杂说(四)》)


正确答案:

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第9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千里马证书
杨汉光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儿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有些假证书上的公章是用电脑打的,虽然做得漂亮,可用的是墨水而不是印油,蘸水一抹就脱。”那匹马骂一声:“老东西。”一把夺过证书,掉头就走。众马骚动起来,有的昂起头“哞——哞——”直叫。伯乐说:“我听这叫声就知道是牛。还有谁是冒牌货?赶快走吧,别让我逮住送给国王治罪。”应聘者吓得四腿打颤,纷纷抢回证书,争先恐后地逃跑。几头冒充千里马的肥猪跑得慢,在后面连滚带爬。冒牌的千里马刚走,就有一个背如罗锅的活物过来,自称是千里马。伯乐说:“我看你怎么像乌龟?”罗锅背说:“请看证书。”边说边递上一个红本。伯乐翻开红本一看,果然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有红公章。罗锅背问:“怎么样?”伯乐说:“我要检验。”依旧用手指蘸了口水,按在公章上使劲一抹,那圆圆的红印丝毫不损。红公章旁边还有一个钢印,这还会有假吗?伯乐说:“想不到,你还真是千里马?”罗锅背说:“岂止是千里马,伯老师,你看我的特长。”伯乐问:“你怎么知道我姓伯?”罗锅背说:“伯乐相马,天下闻名,我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记住你的大名了。”伯乐高兴起来,就再次拿起小红本,翻到“特长”那一栏,高声念道:“登山渡水,如履平川。”罗锅背及时说:“稳比快更重要。”伯乐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宫,交给国王,国王吃惊地问:“这不是乌龟吗?”伯乐说:“是千里马,我反复验过它的证书了,一点儿不假。”
(选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期)
问题1
(1)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6分)
(2)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和“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艺术价值。(8分)


答案:
解析:
(1)反衬作用。“罗锅背”造假有方,骗术高明,能够博得用人单位或领导的信任。(6分)

  (2)“罗锅背”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是“罗锅背”和众应聘者的手段和心态折射出这样的社会现实,即某些人不学无术,企图通过造假手段达到目的;而有证书不代表就有真本领。(3分)

  伯乐这一形象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选聘人才只看文凭,不重真才实学,往往给造假者可乘之机。(3分)

  这两个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求职者,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而不应在制假造假上心存侥幸。作为选人用人单位,应更新观念,变注重学历为注重能力,让人才能脱颖而出。(2分)

第10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下句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
  • B、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