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特征是(    )

题目
单选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特征是(    )
A

获得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

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

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

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处于学龄期的特征是( )。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正确答案:B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①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②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③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④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⑤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第2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是在()。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答案:C
解析: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1)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因此,答案选C。

第3题: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埃里克森

D.柯尔伯格


正确答案:C

第4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之一,是在婴儿期注重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包括()。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儿童早期
  • D、儿童中期
  • E、儿童晚期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勤奋,避免自卑。( )


答案:错
解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勤奋,避免自卑。

第7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价值。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变的阶段,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阶段(2~3岁);
(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1~12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9~24岁左右);
(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5~65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后)。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教师或者学校的教育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创造,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回答其问题,以增强其自信心,发展其主动的人格。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要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帮助下确立正确的实际目标,并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要给学生表现独立性和责任感的机会,同时,对那些丧失信心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8题:

结合中学教学的实际,分析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序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人格的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他认为,信任感是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人应该朝着该信任的就信任、不该信任的就不信任的方面发展,但二者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信任感应多于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因此,埃里克森主张在安全范围内给儿童一定的自由,鼓励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但他也指出儿童在实现自主时也要接受一定的限制,以便为将来有法制的生活做准备。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已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这个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第9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成年早期的主要冲突是( )。

  • A、主动与内疚
  • B、羞怯与疑虑
  • C、亲密与孤独
  • D、整合与绝望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8个阶段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惑(2~3岁);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立(20-24岁);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25-65岁);
8)完善对绝望(65岁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