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尽管天价彩礼现象在城乡都存在,但乡村无疑是“重灾区”。高额的彩礼,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败坏着民风民俗。对此,你怎么看?

题目
问答题
尽管天价彩礼现象在城乡都存在,但乡村无疑是“重灾区”。高额的彩礼,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败坏着民风民俗。对此,你怎么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用法律规定彩礼上限

【背景链接】

2019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张青彬表示,经过走访30多个县、五六十个村庄、200多户居民的调研,他发现农村结婚彩礼过高成为问题。对此,他在两会上建议,把结婚彩礼纳入到《婚姻法》当中,让法律来定极限。

【提出观点】

天价彩礼问题,近年来愈发成为一种突出现象。高额彩礼,不仅让婚姻有变味之虞,也在一些地方衍生和加剧了婚姻致贫以及嫁娶难的问题。但是用法律规定彩礼上限:移风易俗也不能过度依赖立法

【综合分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有政策引导和探索天价彩礼问题。如去年底民政部就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今年初的“一号文件”也提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不少地方还出台了具体规定,对婚事彩礼总额限高,甚至细化到迎亲车辆、喜宴桌数。

一定程度上说,此次有代表建议将结婚彩礼纳入到《婚姻法》当中,让法律来定极限,正是过去一些地方规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背后所反映出的一种治理思维很明显:靠行政干预,靠立法来一刀切治“乱”。这种初衷是可以理解,但是,移风易俗一来是“私事”,二来,动辄呼吁法律出手事无巨细的规范一切事物,也犯了法律“全能主义”的毛病,其效果好不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有公权力和法律对私权的过度介入之嫌。

遏制天价彩礼不能把问题归结于立法。此前有媒体对全国的“彩礼地图”调查发现,基本上是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高。这并不是偶然,而是揭示了彩礼背后的本质:它绝不只是表面上的“礼俗”问题,而是某种复杂社会结构下的产物。如: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导致一些地方的男性结婚难,养老保障不足,还有贫穷本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说,一些地方的天价婚姻彩礼已成了养老甚至是家庭社会生产的金融杆杠。当然,人口结构、养老负担等问题要解决起来,注定需要过程,但目前天价彩礼的普遍化,又不能听之任之。这一矛盾看似棘手,但并不意味着只能依靠行政和立法力量来进行硬约束。

【参考对策】

遏制天价彩礼,要积极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如目前一些地方的村规民约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同于由上至下的行政规定,这种自发而生的规则,既不构成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也具备认同基础,更符合移风易俗的内在规律;

遏制天价彩礼,结合当下的精准扶贫,可以把引导遏制天价彩礼现象纳入配套。一方面,村民脱贫,生活条件改善,本就利于降低对彩礼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倡导新的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同时引导乡村自治力量的生长,减少攀比等心理对天价彩礼的怂恿。

对于天价彩礼的弊端,要警惕一刀切、一蹴而就的“快刀斩乱麻”的思维。不管是风俗、观念的变迁,还是天价彩礼背后所对应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注定难以一步到位。对于天价彩礼的引导和治理,既要足够重视,但也得有足够的耐心,切忌“用力过猛”和“剑走偏锋”。同时,更要避免让行政思维、法律思维来主导一切,而忽视其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第2题:

在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甘肃省政协委员何瑞莲提出,当前刹住乡村“天价彩礼”之风迫在眉睫,她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婚嫁的规范和干预,有效破解“天价彩礼”的现象,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中青网,2017年1月12日)
  
  天价彩礼掏空了不少贫困家庭多年的积蓄。宁夏西海固的一首打油诗颇能反映问题,“好不容易攒点钱,娶个媳妇全抖完。一次花了几十万,酸甜苦辣真难言,外债不知何时还。”恶性循环之下的天价彩礼异化了乡风民俗,腐蚀了村民原本质朴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如果在乡间进行田野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农民都有改变这一恶风恶俗的强烈愿望。


答案:
解析:
【综合分析】
  
  结婚彩礼是我国古代相沿至今的一种民间习俗,是男方与女方缔结婚姻的一种约定。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风风光光操办喜事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近年来受奢侈攀比之风的影响,农村结婚彩礼习俗日渐变味。不管是否承受得起,都要大操大办。彩礼更是水涨船高,金银首饰只是起步,新房、新车“缺一不可”。许多家庭一人结婚、全家负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操大办的铺张婚嫁之风,容易出现“因婚致贫”的新型贫困,更与崇尚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背道而驰。
  
  当下,移风易俗的呼声固然强烈,却也有人认为在“解锁”天价彩礼问题时,有形的手不应该伸得太长,政府不应该出面干涉。实际上,从多地泛滥成灾、根深蒂固的彩礼顽疾来看,单靠民众个体基本无力与这种“恶俗”相抗争。单纯依赖乡村彩礼的习俗进行自我净化,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可以看出,很多民众都是在被恶风恶俗推着走,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方,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自拔。因此,在根治天价彩礼的问题上,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来推一把。地方政府要理直气壮地管起来,有关方面要负起主体责任,要主动作为,指导引导各乡各村因地制宜制定乡规民约,提升这一问题的基层治理能力。
  
  【对策措施】
  
  第一,要善于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地汇聚各方智慧,激活民间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必须注重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一刀切,要“巧作为”,才能贴民心,解民忧。例如,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张易镇田堡村曾用“红白理事会”对村中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行为进行监督劝诫,起到了良好效果。除“红白理事会”这种“专职”民间组织之外,不少地区也不妨借助乡贤的力量,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可见,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让这些乡里乡亲中的“能人”“明白人”带头抵制天价彩礼,向村民们讲明彩礼恶性循环带来的危害,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须给力,才能让这股天价彩礼的歪风邪气尽快得到遏制,早日为苦不堪言的农民们松绑,打破恶性循环的链条。如宁夏地区对“彩礼”动刀的作为就值得借鉴。,西海固原州区等地从开展教育活动、规范农村中介行为入手,通过探索在乡镇建立婚介所、倡导成立婚介机构行业协会,加大对职业婚介所、婚介人的培训力度等,引导婚介所、婚介人(俗称职业媒婆)等规范自身行为,促进行业自律。
  
  第三,治理农村天价彩礼现象,还须抓住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领导干部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发挥表率作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曾几何时,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甚至成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带头大哥”。反过来,在遏制天价彩礼等农村不良风俗过程中,农村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他们的威望移风易俗。因此,相关部门还可以尝试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率先对党员干部及其子女婚嫁中畸高的彩礼进行约束,让他们身先士卒对“天价彩礼”说不;对于违规大操大办的党员领导干部,可从党纪政纪上给予批评教育乃至处分。

第3题:

移风易俗殊为不易,更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近年来一些地方纷纷发文限制天价彩礼,但效果不彰。事实证明,单靠一纸禁令,难以改变传统心理或激活当事人的道德自觉。因此,除了善于激发深蕴于乡土熟人社会中的道德力量,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创新中做好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天价彩礼
B.移风易俗的困境
C.倡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D.激活“零彩礼”背后的乡风文明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半部分表明移风易俗有困境,发文限制天价彩礼效果不好,尾句由结论引导词“因此”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文段结构是“分—总”结构,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尾句为文段的主旨句,给出解决办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第4题:

按照东北习俗给女方的彩礼钱,离婚时能要回来吗?


正确答案: 《<婚姻法>解释(二)》第1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要求离婚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而要求离婚的。
换言之,在决定彩礼是否返还时,是以当事人是否已经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的。即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收受彩礼一方应当返还彩礼;给付彩礼后如果已经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只是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才能请求返还。
所以,如果按照东北习俗给女方的彩礼钱,没有出现“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况,一般是不能要求返还的。

第5题: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 A、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 B、接受彩礼一方提出离婚的
  • C、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离婚时要求返还彩礼的
  • D、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离婚时要求返还彩礼的

正确答案:A,C,D

第6题:

教育部为清退代课教师一直积极努力着,但目前农村还是有很多代课教师存在,且部分教师仅具备高中学历。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清退代课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举措。但目前仍有代课教师存在,是因为教育部在清退工作中,结合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情操作”,放缓了清退速度,但清退工作会持续开展。

  代课教师之所以存在,一是由于教育发展对教师资源的刚性需求与政府提供的师资供给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二是由于地方政府为节约财政支出,聘用代课教师减少教育投入;三是由于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发展前景堪忧,无法吸引正规教师前来任教。

  虽然一次性清退代课教师有难度,但这是发展的需要,只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持有坚决的态度,教育正规军的建立将指日可待。

  首先,清退代课教师应该人性化,要充分考虑代课教师的利益,对于被清退的教师应该科学分流,允许那些具备教师资格、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人员参加公开招聘,择优进入到教师队伍。

  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为那些到艰苦地区任教的人员提供优惠政策,激励优秀教师“下沉”到农村,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

  最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一些贫困地区,要让这些地区有能力根据需要扩大教师编制,实现公办教育由公职教师任教,农村学生由在编教师培养。

第7题: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着”。出自()

A

B朱熹

C刘向

D董仲舒


D

第8题:

现在微信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微信作为网络化时代背景下新的沟通方式,在方便交流的同时微信也为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比如朋友圈代购信息爆棚、某些虚假信息大肆传播甚至一些微信公众号的“点赞”“红包”木马病毒等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增加信息真伪鉴别的难度。当前信息更新换代频繁,且多呈碎片化、零碎化的特征,所以面对一些不熟悉的非专业领域的信息公众容易甄别错误,如此前网络上盛传的“不要再买这些菜了,100%致癌”类似的信息,因为切实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再加之公众普遍对癌症的起因、危害不太清楚,故在危言耸听下极易轻信而相继转发,最后导致一种“全民草木皆兵”的后果。
第二,“朋友圈”的信息传播方式减弱了人们的心理防范意识。微信是基于自己的朋友、亲人、认识的人建立起的社交关系,都是基于亲密模式而构建的联系,所以人们会从心理上更加相信、依赖来自于熟悉的人的信息,故而较少加以甄别、防范。
第三,微信运营商的责任缺失、相关法律的设置空白加剧不良信息的传播。对运营商而言,其并不能完全阻拦不良信息的传播,因为微信虽有举报造谣这一选项,但是设置较为隐蔽,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有此功能,再加之微信安全团队自定义的谣言拦截并不能确保100%进行拦截,因此,不良信息总会有漏网之鱼。相关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立法缺失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我国仅在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规定过微博微信发布虚假信息可判7年有期徒刑。
为规范微信信息传播,还微信一片“净土”,相关主体需要共同发力,共筑防线:
第一,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真正成为网络世界的“法律底线守护者”。以《刑法修正案(九)》为契机,通过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立法,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人们对于不良信息的传播后果有清晰认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二,各主流媒体要守土有责,成为谣言的“粉碎机”。主流媒体应以权威、公开的信息克制小道消息、“内幕”新闻等的大肆传播,以清晰准确的信息发布压制模糊信息的传播。做到面对谣言及时发声、以正视听。
第三,微信平台开发商要竭尽所能,在商业盈利中恪守“道德底线”。因依赖于朋友圈的传播模式,微信安全团队应在发现谣言、淫秽信息等不良信息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把造谣之势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加强对公众号的审核,尽到合理监管的义务,在保护客户隐私的前提下,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第四,公众应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坚决不做不良信息的“推手”。信息化时代中,每位公民应提高自身素质,对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权威性以及信息真伪的逻辑性做认真思考,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来佐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使用夸张性、绝对性词语的信息持怀疑精神,对于非常时期如地震灾害时期等的信息持谨慎态度,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共同维护信息平台的纯净与安全。

第9题:

在离婚时,女方名义存下的,婚礼上给的彩礼(该彩礼中一部分是男方亲属给的彩礼,一部分是女方的陪嫁)归谁?


正确答案: (1)陪嫁应是女方的个人婚前财产。
(2)婚礼上收的礼金:如果是在领结婚证后举办的婚礼,所收礼金就应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是领证之前举办婚礼:男方的礼金是男方婚前个人财产、女方礼金是女方婚前个人财产。

第10题:

出生缺陷的发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有关部门监测数据表明,城乡出生缺陷发生率近年来均呈()趋势。

  • A、上升
  • B、下降
  • C、不变
  • D、上下波动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