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请简要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我每天晚上都散步散步”这个句子的偏误成因,并加以改正;请简要说明避免这类偏误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中介语理论是由偏误分析发端的,早期的中介语研究又采取对比的方法。因此,中介语理论是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isbeautiful.”
(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第3题:

什么是回归模型的设定偏误?简要说明其后果。


正确答案: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偏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回归模型中包含了无关解释变量
(2)回归模型中遗漏了重要解释变量
(3)回归模型中的函数形式设定偏误
后果为:
(1)回归模型中包含了无关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方差非最小。
(2)回归模型中遗漏了重要解释变量:如果遗漏的变量与包含的变量相关,则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误的,且非一致。
(3)回归模型中的函数形式设定偏误:不能得到有效估计和正确的经济解释。

第4题: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第5题:

试分析偏误的来源。


正确答案: 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里就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主要方面做一简略分析。
(1)语际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受母语的影响,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替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也有叫语内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成的。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这分别表现为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很多,这里重点提一下回避和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第6题:

“我们散步在校园里”、“箭在靶子上射”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属于()。


正确答案:错序

第7题:

应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分析下面句子哪些有偏误,哪些没有。 (1)他回家的时候,在这地方来了一个农民。 (2)在北京最有名的饭店是北京饭店。 (3)有的坐在椅子,有的散步,有的聊天,有的下棋。 (4)有的人在公园打太极拳或跳芭蕾舞,有的人在马路上(练)长跑等等。


正确答案:⑴有。介词“在”应在句首,引介时间状语。
⑵有。介词“在”冗余。
⑶有。“在椅子”缺少方位词“上”。介词“在”与方位短语组合作补语。
⑷有。连词“或”表示选择关系,主语表示罗列,不对应。

第8题:

请举例分析偏误分析价值和历史局限。


正确答案:价值:
①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探讨学习者的母语语言系统或目的语系统本身的规律,而是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因此偏误分析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②偏误分析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偏误分析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两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是,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的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①偏误分析只考察了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②从目前的偏误分析研究来看,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③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④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第9题:

外国学生常说“我见面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正确答案: 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把离合词“见面”等同于自己母语中相应意义的及物动词。
改正句子,例如:a.我和跟朋友见了一面。或我见到了我的朋友。
“离合词”的教学对策:说明离合词的结构和用法特点,把离合词作为动宾短语处理,把离合词同动量补语、时量补语等的教学结合起来。

第10题:

偏误分析包括选择语料、确定语料中的偏误、将偏误分类、()和评价偏误五个步骤。


正确答案:解释偏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