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A 12m~24mB 25m~30mC 30m~35mD 36m~40m

题目
单选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
A

12m~24m

B

25m~30m

C

30m~35m

D

36m~40m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当软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坚硬土层或岩层上时,采用的桩基为( )。

A.端承桩
B.摩擦桩
C.摩擦端承桩
D.端承摩擦桩

答案:B
解析:
2020版教材P117/2019版教材P113
①摩擦桩:当软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坚硬土层或岩层上时,则桩顶的极限荷载主要靠桩身与周围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支承,桩尖处土层反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第2题:

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列关于桩基设计的观点,其中何项不正确(  )

A. 基础承台布置有2排8根人工挖孔端承桩,其桩的最小中心距可为2.5倍桩径
B. 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
C. 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D. 桩端应选择较硬的土层作持力层,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2.5倍桩径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3.3.3-1条备注3,当基桩为端承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故A项正确。
  《桩规》第3.3.2-2条,挤土沉管灌注桩用于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时,应局限于多层住宅桩基,故B项正确。
  《桩规》第4.1.1-4条,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故C项正确。
  《桩规》第3.3.3-5条,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故D项错误。
  答案选D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①基桩最小中心距的设计要求;
  ②桩型与成桩工艺的选择原则要求;
  ③桩箍筋设置与受力的关系;
  ④桩基持力层设计中临界厚度方面的要求。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找出选项中的关键字;
  ②逐条对照规范,判读每条的正确与错误,找出错误的条款及原因。

第3题:

查看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勘探点间距:端承桩宜为12~24m;摩擦桩宜为20~35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下列对于建筑桩基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强度计算
  • B、桩基宜选高、中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 C、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
  • D、在深厚黏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正确答案:B,D

第5题:

在以下的桩基条件下,哪些桩应按端承型桩设计?(  )

A、钻孔灌注桩桩径0、8m,桩长18m,桩端为密实中砂,桩侧范围土层均为密实细砂
B、人工挖孔桩桩径1、0m,桩长20m,桩端进入较完整基岩0、8m
C、PHC管桩桩径0、6m,桩长15m,桩端为密实粉砂,桩侧范围土层为淤泥
D、预制方桩边长0、25m,桩长25m,桩端、桩侧土层均为淤泥黏土

答案:B,C
解析:
端承型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相对桩端阻力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桩的承载力性状主要取决于桩端持力层的性质,另外还受桩周土性质、桩长、桩的长径比的影响,具体如下:①桩端持力层性质好(如密实的砂卵石层、基岩等)是端承型桩的必要条件;②随长径比的减小,端阻力逐渐增大,成为端承型桩;③随桩侧土强度的降低,端阻力逐渐增大,成为端承型桩。A项,桩端为密实中砂,持力性能较好,但桩侧范围土层均为密实细砂,侧阻性能也较好,因此该桩应按端承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设计。B项,桩端进入较完整基岩0.8m,该桩为嵌岩桩,除特殊情况外嵌岩桩一般都是端承桩。C项,桩端为密实粉砂,桩侧范围土层为淤泥,地基侧阻性能差,桩底持力层持力性能较好,应按端承桩设计。D项,桩端、桩侧土层均为淤泥黏土,桩端持力性能与桩侧摩阻性能均较差,不能按端承桩、摩擦桩设计。

第6题:

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用房,地上22层,大屋面高度96.8m,结构平面尺寸见题14~15图。拟采用端承型桩基础,采用直径800mm混凝土灌注桩,桩端进人中风化片麻岩(frk=10MPa)。



题14:相邻建筑勘察资料表明,该地区地基土层分布较均匀平坦。试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详细勘察时勘探孔(个)及控制性勘探孔(个)的最少数量,下列何项最为合理?(  )

A. 9,3
B. 6,3
C. 12,4
D. 4,2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表3.1.2,该工程桩基设计等级应为甲级。
根据《桩规》第3.2.2条,对于土层分布均匀平坦的端承桩宜12~24m,本工程角柱间距离分别为40m、36m,应布设不少于9个勘探孔。设计等级为甲类的建筑桩基,控制性孔不少于3个,且数量不宜少于勘探孔的1/3~1/2,控制性勘探孔为3个,一般性勘探孔为6个。
故答案选A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桩基础勘探点的布置,包括以下考点:
①桩基础设计等级判别;
②勘探点的间距;
③控制性孔的设置要求。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首先本工程为20层以上的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桩基础没计等级应为甲级;
②其次桩端进入中风化片麻岩,为端承型桩,由于土层分布均匀平坦,勘探点间距宜12~24m,综合考虑柱网尺寸,应布设不少于9个勘探孔;
③最后设计等级为甲类的建筑桩基,控制性孔数最宜为勘探孔的1/3~1/2,即控制性陆勘探孔宜为3~5个;同时,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因此,控制性勘探孔为3个,一般性勘探孔为6个。

第7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时,下列哪些情况下宜考虑承台效应?(  )

A、桩数为3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
B、桩身穿越粉土层进入密实砂土层、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
C、承台底面存在湿陷性黄土的桩基
D、软土地基的减沉疏桩基础

答案:B,D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2.3、5.2.4条规定,A项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不考虑承台效应;C项承台底为湿陷性黄土,不考虑承台效应;BD两项需要考虑承台效应。

第8题:

查看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勘探点间距:端承桩宜为()m;摩擦桩宜为()m。


参考答案:12~24;20~35

第9题: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不正确的是(  )。

A.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
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
C.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
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答案:B
解析:
对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相邻勘探孔揭露的持力层层面高差宜控制为1~2m;对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当地层条件复杂,影响成桩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勘探点应适当加密。

第10题: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

  • A、12m~24m
  • B、25m~30m
  • C、30m~35m
  • D、36m~40m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