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题目
问答题
试论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和支付,是社会保障基金运作中最为频繁的日常业务。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支付以及社会救济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1)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①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的原则主要包括:
a.强制实施。社会保险的法定性质,决定了其保险费的收缴必定是强制实施。为了保证成功收缴,应努力完善以下两种制约的手段:依法制约和配套制约。
b.扩大规模。社会保险基金的实力,往往在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保险所能起的作用。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增大,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险的既定目标。
c.合理负担。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与制定的费率息息相关,过低的费率会造成基金积累减少,但过高的费率也会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此外,在对个人收缴保险费时,应强调所得比例原则、合理负担并保护高低收入者不同的利益。
②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特点主要有:
a.社会化发放。社会化是社会保险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要通过给付社会化,让企业从非生产性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职能中解脱出来,变企业行为为社会行为。
b.收入的再分配和转移。社会保险的主要经济性功能,是能促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且给付并不与负担对等,相反给付对低收入者实行倾斜政策,目的是达成国民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
(2)社会救济基金的收缴和支付
①社会救济基金的收缴。社会救济是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扶助社会最贫困阶层生活的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它的基金来源只能是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决定一个国家政府社会救济拨付额应主要有三个因素:
a.国家综合国力,特别是国家财政实力。
b.国内贫困人口的增减。
c.社会救济制度的模式和政府的责任认识。
②社会救济基金的支付。由于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享受者不要求权利、义务的对等,即它的给付并不需要以筹资为前提,但以下两个条件必须严格遵守:
a.救济对象的资格条件。不论是生活救济还是医疗救助,享受对象必须具备资格条件。
b.救济标准的制定条件。救济标准在各国或一国之内各个地区,以及不同的时期都是不同的,因此,它是依据各种因素变化的动态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10年真题]

正确答案: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内容和方向正确;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②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目标团体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
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政策协调是管理组织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④政策环境。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等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单选题
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区别之一是(  )。[2013年真题]
A

公开性

B

合法性

C

非营利性

D

服务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政府组织是最重要的公共组织;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是最典型的非公共组织。因此是否营利是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的重要区别。

第3题:

单选题
非正式组织是基于(  )。
A

社区特定利益目标而设立的

B

明确的组织结构而形成的

C

组织成员特定的心理需要而形成的

D

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设立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霍桑实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巴纳德。国内外学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定义可概括为: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

第4题:

问答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按行政化程度的不同区分,主要包括哪三种类型?[2012年真题]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影响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扩大的因素。[2012年真题]

正确答案:
收入分配不公平扩大的因素包括:
(1)储蓄集中于高收入的单位之中;
(2)偏离农业的、明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构调整;
(3)生产单位规模的变动;
(4)从个人企业向经济性公司的非个人组织转变;
(5)某些劳动者的职业身份的变动和某些工作“专业化”的形成;
(6)政府对工业的援助。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

正确答案:
公共政策过程政策系统的运行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
(1)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它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包括建立议程、界定问题、设计方案、预测结果、比较和抉择方案以及方案的合法化等环节。概括来说,政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①政策问题的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须认定什么是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由社会问题转化而来。
②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③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合法化。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优化的过程。公共政策方案的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2)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政策理想变为政策现实的过程,包括组织和物质准备、政策分解、政策宣传、政策实验以及指挥、沟通、协调等功能环节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3)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果作出判断,确定某项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并弄清该政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为什么导致失败等的一种政策活动,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政策评估包含下列内涵:①政策评估的对象是足以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②政策评估的方法必须采用多元的科学研究方法,一类为量化方法(如社会指标、回归分析),另一类为质化方法(如专家评断);③政策评估者包括官方与非官方的评估者。
(4)政策监控
政策监控是为达到政策方案的预期目标,避免政策失误,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阶段进行监控,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包括监督、控制和调整等功能活动环节。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政策监控的内涵有如下几点: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5)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即在政策实施并加以认真评估之后,发现该政策的使命已经完成,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不起作用的,采用措施予以结束的过程或行为。政策终结发生在政策评估之后,是人们主动进行的,是提高政策绩效的一种政策行为。政策终结不仅代表旧政策的结束,而且象征着新政策的开始。如下三种情况都可以看做政策终结:①政策使命的结束;②失误政策的废止;③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中应设置哪些管理机构?

正确答案:
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决定社会保障的管理工作能否正常运行,是否协调、高效的关键之一。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中应设置以下四个层次的管理机构:
(1)决策协调机构
这一层次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决算的审议。同时,还要协调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2)业务执行机构
这一层次可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社团组织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都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策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的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等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
这一层次可由社会保障基金会独立运作,也可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
这一层次应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或监事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制、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人民(或职)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审计在内),使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应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关系,要明确划分管理职责,既要充分维护中央机构的权威,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机构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社会保障的性质。

正确答案:
社会保障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一般属性、社会属性、劳动属性等方面。
(1)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
它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法定的分配制度。
(2)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
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品的一种分配关系,它从属于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其社会属性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体现。因此,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有着本质的区别。
(3)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
关于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即它属于必要劳动还是属于剩余劳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①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包括职工福利)属于必要劳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要劳动采取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形式。劳动者为个人及其家属谋取劳动力再生产费用而付出的劳动,就是必要劳动。而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就是保证劳动者恢复和延续劳动力以及在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必需的生活品的一种手段。
②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和不与劳动挂钩的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属于剩余劳动。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问答题
试评价我国现行医疗救助政策。

正确答案:
目前,在我国仅上海和广东两地制定了相关医疗救助政策,为保障城镇特困人口的基本医疗提供医疗救助金。对我国现行医疗救助政策的评价如下:
(1)医疗救助覆盖率低
由于在医疗救助过程中,采取了只操作、不宣传方式,贫困医疗救助实际实施程度很低。①宣传不到位导致救助不规范,救助是否及时、合理,主要依赖街道对社区贫困家庭情况的熟悉程度。根据这种工作机制,很难保证救助是提供给了最困难的家庭;②由于宣传不到位,社区无从提供必要的监督,救助的公平性从而无法衡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方式,目前居民知道贫困医疗救助政策的人不多。患病的贫困家庭对医疗救助程序知晓程度很低,大多数贫困家庭根本不知道这项救助政策,从而大大限制了贫困救助政策的效用发挥。
(2)救助保障不充分,不足以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就医问题
①目前贫困人口医疗救助,采用的“先支付,后报销”的形式,但事实上,许多贫困家庭根本无经济能力先期支付医疗费用,这就形成了十分明显的政策实施障碍。许多贫困人口由此丧失了获得贫困医疗救助的机会和权利。②按照目前救助政策规定,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显然大大超出了其实际经济负担能力。贫困人口在就医上困难不仅存在,而且较为普遍。
(3)救助的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不配套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服务供给等方面的配套和协同存在一定问题。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救助有时不得不勉为其难充当起“第一道防线”的角色。过分的救助压力,自然会引起社会救助的构架与作用的扭曲与变形,从而影响到社会救助的效能发挥。
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就医最为现实的出路便是谋求廉价的医疗服务。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这一类的低价格医疗服务已几乎消失殆尽。缺乏向贫困人口提供低价格医疗服务。这在客观上极大地制约了有限的贫困医疗救助资金的效用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以“服务”或“实物”的形式出现的医疗救助可能对贫困家庭有更实际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正确答案: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的实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1)评估机构的设立
①组建评估管理机构。为了使评估工作既能在统一的领导下,又能灵活地协调各方面关系,评估管理机构又可分为评估领导机构和评估实施机构。
②设立专家咨询机构。
③选聘评估中介机构。为了使绩效评估工作做到客观公正,公共部门可以将绩效评估工作委托给中介机构进行。
(2)评估主体的选择
一般而言,公共管理绩效评估主体至少应包括综合评估组织、直管领导、公众或行政相对人、自我评估主体以及特定评估主体等。
①综合评估组织。综合评估组织评估的主要是传统项目的内容,如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作风建设等。
②直管领导。直管领导从总体的队伍建设、基本建设评估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评估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③公众或行政相对人。公众或行政相对人对公共管理机构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政府绩效的全面、综合和终极性的评价。
④自我评估主体。让公共部门自己作为评估主体,体现了公共部门作为自身工作的主人翁地位,同时,也可以激励其寻找更好的工作方法。
⑤特定评估主体。包括公共投诉中心和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等。
(3)具体的评估操作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涉及面广,要稳步推进,分步实施,先行试点,逐步铺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明确评估目的,确定评估时机;②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具体方案;③设计评估调查内容,下达评估通知书;④收集基础资料,确定评估计分标准;⑤评估工作小组的评议;⑥评估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估报告;⑦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