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论康德的自在之物。

题目
问答题
试论康德的自在之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自己的哲学概括为( )

A.自在之物
B.绝对观念
C.哥白尼革命
D.批判哲学

答案:D
解析:

第2题:

在康德哲学中,与现象和自在之物同等重要的范畴还包括()。

A.善良意志
B.绝对命令
C.先天综合判断
D.至善

答案:C
解析:

第3题:

费希特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种纯粹的虚构。()


答案:对
解析:

第4题:

自在之物(康德)


正确答案: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含义:
(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对自在物则不得而知。
(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部分中认为理性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三是无条件的全体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范畴去认识,因而理性陷入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
(3)指与本体意义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自在之物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承认自在之物,但否认自在之物与现象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第5题:

康德讲的“自在之物”包含以下含义()

  • A、它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 B、它是现象产生的依据
  • C、它无法认识
  • D、它是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物
  • E、它是指上帝、灵魂或世界

正确答案:B,C,D,E

第6题:

康德讲的“自在之物”包含以下含义:()

A.它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
B.它是现象产生的依据
C.它无法认识
D.它是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物
E.它是指上帝、灵魂或世界

答案:B,C,D,E
解析:

第7题:

自在之物和现象


正确答案: 可见,康德在回应休谟的挑战时对认识论所作的最重要的战略性调整就在于把现象和自在之物分割开来,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但现象自有现象的规律,只要我们满足于现象的知识,我们就能够克服对这些知识的怀疑论而建立起它们在现象界的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性(这两者在康德看来是一回事)。至于自在之物,休谟甚至对它的存在也抱怀疑态度,康德却主张我们必须设定它,其理由有三:一是为了保证由我们的感官受它刺激而产生的那些知觉印象所构成的对象具有实在性;二是为了给我们的认识树立一个“到此止步”的界碑,以此为标准,我们就可以对凡是离开感性而直接针对自在之物的断言和描述作出“不可知”的结论,把知识限制在感官世界的范围内,以保证我们的知识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而非伪科学;第三,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虽然不可知、但却应当相信的东西如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留下地盘,即他说的:“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第8题:

康德哲学中贯穿始终的基本范畴是( )。

A.自在之物
B.感性
C.理性
D.现象
E.知性

答案:A,D
解析:

第9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调和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的?


正确答案: 由于康德对第三种先天能力即人类情感能力的发现,在此之前他曾认为情感能力是不可能有自己的先天原则的,因此他把这种能力归于经验性的心理学范围而不加讨论。但现在他认为可以在知性和理性之间的“判断力”的某种先天运用中发现这种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则,这一原则的发现缓和了前两个批判之间的对立。

第10题:

试论康德的崇高观?


正确答案: 1)康德继承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把崇高范畴纳入到先验论的体系中进行论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审美判断的范畴,认为它们符合审美判断的几个规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作为判断的宾语,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认为崇高与优美不同,崇高是通过感性形式在心灵中激发出来的,涉及到理性的观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这就更突出了主观对对象的情感反应,对象的形式让人见到了伟大和力量。
2)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是指体积的大,比如大海。力学的崇高主要指能够引起恐怖的对象,在鉴赏过程中从人们内心激起一种不付诸实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觉、望而生畏的感觉,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面对滔滔的长江,赶到了长江力量的巨大,唤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没有付诸实施,产生一种崇高感。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赞叹黄河力量的巨大,产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诸实施,从而产生崇高感,因为感叹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当人们确信自己处在安全地带时,在精神上就会产生优越感,认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对象,从而进入审美状态,产生崇高感。
康德对崇高的研究继承了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对谢林、席勒、黑格尔和叔本华等人的研究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