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包括强化说、转换生成说、模仿说和认知说。
(1)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
(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规则,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婴儿在言语获得的过程中相继有四种模仿:即时的、完全的临摹;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延迟模仿;选择性模仿。
(4)认知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并非是构成逻辑的根源,而是由逻辑所构成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试述婴儿和婴幼儿发育的“头尾发展律”。

正确答案: 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胎儿期躯干生长最快,2-6岁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身体比例不断变化。
从动作发育来看,首先从头部活动开始,先会抬头转头,继而从颈发展到躯干,能翻身、能坐,最后发展到腿和脚,能爬、能站立和能行走等,即发育顺序是头颈躯干腿足。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列举4个婴儿言语发展理论及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1)斯金纳的强化说;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3)阿尔波特和怀特赫斯特“模仿说”及“选择性模仿”;
(4)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试述幼儿言语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
3.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如何针对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

正确答案: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幼儿言语在发展中容易出现音准差、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等问题。教育者要针对其易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主要的问题表现及教育措施如下:
(1)音准差问题及教育措施
①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问题表现:3~4岁的幼儿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出现发音困难。
教育措施:正确的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特别是对3~4岁的幼儿,可以用说儿歌、绕口令等方法,引导他们多作发音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应要求幼儿努力做到发音清楚。
②方言影响
问题表现:发音,除受生理成熟的影响以外,更受环境和教育影响。方言,是幼儿发音不准的又一因素。环境中的方言可能导致幼儿发音不准,对幼儿发音影响极大。
教育措施: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普通话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也应配合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音环境,以促进其语音的良好发展。
(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①语气的掌握
问题表现:由于生理的和经验等方面因素,幼儿不会正确运用语言表情技巧。
教育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让幼儿朗诵诗歌,复述故事,来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对有些不良习惯,要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给予坚决的纠正。
②幼儿口吃
问题表现: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幼儿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觉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觉地形成习惯。
教育措施: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特别是4岁以后,幼儿已经出现对自己语言的意识,如果对其口吃现象加以斥责或过急要求改正,将会加剧其紧张情绪,使口吃现象恶性循环。甚至由此导致幼儿避免说话,或回避说出某些词,难以纠正口吃。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还将对幼儿的性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孤僻等性格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1)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
在纸币流通完全取代金属货币流通,以及在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之后,客观经济形势就迫切需要人们对货币供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
(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还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是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创造学说兴起之后,流通中的货币是如何形成的和怎么运行的等问题开始明朗化,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通过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控制等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
①萌芽期。信用创造理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有关资料,货币供给理论的萌芽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②成长期。货币供给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A.早期影响最大的是米德和丁百根两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整个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量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们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B.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关于货币供给决定因素的分析见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
C.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卡甘于1965年出版了专著《1875~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及其影响》,这一研究成果是对近一百年来美国货币供给量的最全面最深入的分析。
D.货币供给理论经过以上学者的发展,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观点,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货币供给量由强力货币(亦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即货币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 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1)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是其动作发展;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问答题
什么是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其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言语行为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重要语用学理论。其创始人是奥斯汀,后继者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讨论的是言与行、说话与做事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试述言语的获得理论的要点。


正确答案:言语获得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社会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儿童获得言语的第一机制是模仿。摩尔认为,儿童学习言语,首先是通过模仿,在模仿成人特别是母亲发出的语言时,常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抚,由此而感到愉快。固然,模仿在儿童言语学习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学习言语的唯一途径。有些语言并不是靠模仿学来的。
⑵强化理论
学习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把人的言语学习活动看成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内外部的强化而获得的。儿童呀呀学语时,大人总去强化那些接近正确的语言,而不被强化的语音逐渐消失。在学说词和句子时说得正确时,成人给以正强化,说得不正确时,成人给以负强化,在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儿童逐渐学会了成人的言语模式。
但是强化理论不能解释一些事实。首先,儿童的语法是如何获得的?儿童在学语言时,家长并不会去强化言语中的语法规则,总是对表达出的正确内容给予强化。其次,儿童学习语言有一个关键期或最佳期,大约在1岁半至4岁。12岁以前学习语言还比较容易,错过了这一年龄,即便强化学习,效果也不很理想。最后,世界上尽管各民族的语言有很大差异,但不同民族的儿童在言语学习中却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不但经历的阶段相同,而且所犯的句法错误也很类似。这是模仿、强化或纠正等理论都无法解释的。
⑶转换生成理论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提出了言语获得的转化生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加工言语符号的现成装置,叫做“言语获得装置”(LAD)。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装置,儿童虽听到少量的句子,却能创造出大量未听过的新句子,而且能理解从未听到过的新句子。就是说,儿童说话时能根据有限的转化原则,从深层结构生成无限量的具有表层结构的句子,听话时,又能根据转换原则把感知的表层结构转换成深层结构,从而理解句子的意义。乔姆斯基的理论有很大的假设性,缺乏充分的论证。他把言语获得完全看成先天智力组织的内在特性的作用,忽视后天学习实践的作用,忽视语言环境的作用,过分强调言语能力的先天预成性,被认为是先验论。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正确答案: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儿童出生后由胎内安全舒适的环境转向一个变化多端、充满刺激的全新的胎外环境,这是儿童所面临的一个巨大变化。出生头一个月的新生儿时期,儿童首先必须适应环境,独立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其次,适应空气的温度变化,接受外界光的刺激和声音等各种各样的刺激。与成人的交往也开始发生了。满月的儿童,当他看到人脸时会发出微笑,甚至还会手舞足蹈起来。再大一些的儿童,明显需要与人交往,当人不在时,他会哭,有人陪伴时他就很愉快。
(2)动作不断发展
在婴儿的发展中,动作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年中,儿童的动作发展非常突出。其动作发展有下面一些规律:
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多是手脚乱动,全身参与,而且是笼统的、不明确的动作,用手抓东西也是满手一把抓,不能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东西。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动作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看,儿童是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儿童的动作先出现的是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如手指捏东西、拿筷子、握笔等。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无意的,当他做出各种动作时,既无目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3)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①最初的认知活动的出现。婴儿认知活动的发生,突出表现在感知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发展上。
②掌握语言的准备。婴儿对语言的刺激非常敏感。出生后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婴儿对语音的感知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准备。6个月以后的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呀呀学语,反复嘟囔。7个月的婴儿还会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经过一段时间,婴儿开始能听懂一些词,即语言理解能力初步开始发展。总之,婴儿阶段是人的言语萌芽期,婴儿从理解别人说话和呀呀学语中为掌握语言做准备。
③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婴儿的情绪发展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来。最初的情绪表现主要是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情绪逐渐分化,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反应。婴儿在两三个月以后,就开始对与他交往的人做出选择。半岁左右,婴儿开始产生对他最接近的人的依恋。婴儿不仅具有表达情绪的能力,还有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言语发展的有关理论。

正确答案: 言语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先天论、后天论(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的理论,各自的理论观点如下:
(1)习得(或经验)论
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这是由奥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2)先天论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说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②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该理论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语言获得有个关键期,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根据言语的先天论,言语的习得必须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因此,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相似的,都遵循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同时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那么言语的发展将受到损害,比如,从小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由于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后来进行言语的训练也仅能掌握很简单的语言。
(3)相互作用论
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为基础对人类的言语发展做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
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