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一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的语句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流程图说明】下面的流程(如图1所示)用N-S盒图形式描述了在一棵二叉树排序中查找元素的过程,节点有3个成员:data,left和right

题目

●试题一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的语句写在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流程图说明】

下面的流程(如图1所示)用N-S盒图形式描述了在一棵二叉树排序中查找元素的过程,节点有3个成员:data,left和right。其查找的方法是:首先与树的根节点的元素值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找到,返回此结点的地址;若要查找的元素小于根节点的元素值,则指针指向此结点的左子树,继续查找;若要查找的元素大于根节点的元素值,则指针指向此结点的右子树,继续查找。直到指针为空,表示此树中不存在所要查找的元素。

【算法说明】

【流程图】

将上题的排序二叉树中查找元素的过程用递归的方法实现。其中NODE是自定义类型: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data;

struct node*left;

struct node*right;

}NODE;

【算法】

NODE*SearchSortTree(NODE*tree,int e)

{

if(tree!=NULL)

{

if(tree->data<e)

(4) ;∥小于查找左子树

else if(tree->data<e)

(5) ;∥大于查找左子树

else return tree;

}

return tree;

}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试题一【答案】(1)p=p->left(2)ptr=p->right(3)returnP(4)returnSearchSortTree(tree->left)(5)returnSearchSortTree(tree->right)【解析】所谓二叉排序树,指的是一棵为空的二叉树,或者是一棵具有如下特性的非空二叉树:①若它的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根结点的值。②若它的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根结点的值。③左、右子树本身又各是一棵二叉排序树。先来分析流程图。在流程图中只使用一个变量p,并作为循环变量来控制循环,所以循环体中必须修改这个值。当进入循环时,首先判断p是不是为空和该结点是不是要找的结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退出循环,返回prt,(如果是空,则返回NULL,说明查询失败;否则返回键值所在结点的指针。)因此(3)空处应当填写"returnp"。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就用查找键值e与当前结点的关键字进行比较,小的话,将指针p指向左子树继续查找,大的话将指针p指向右子树继续查找。于是,(1)空处应当填写"p=p->left",(2)空处应当填写"p=p->right"。再来分析程序。虽然是递归算法,但实现思路和非递归是一样。首先用查找键值e与树根结点的关键字比较,如果值小的话,就在左子树中查找(即返回在左子树中查找结果);如果值大的话在右子树中查找(即返回在右子树中查找结果);如果相等的话就返回树根指针。因此(4)、(5)空分别应填写"returnSearchSortTree(tree->left)"和"returnSearchSortTree(tree->right)"。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以下说明和流程图,回答问题1~2,将解答填入对应的解答栏内。

[说明]

下面的流程图描述了计算自然数1到N(N≥1)之和的过程。

[流程图]

[问题1] 将流程图中的(1)~(3)处补充完整。

[问题2] 为使流程图能计算并输出1*3+2*4+…+N*(N+2)的值,A框内应填写(4);为使流程图能计算并输出不大于N的全体奇数之和,B框内应填写(5)。


正确答案:(1) 0 (2) S+i (3) i+1 (4) S←S+i*(i+2) (5) i←i+2
(1) 0 (2) S+i (3) i+1 (4) S←S+i*(i+2) (5) i←i+2 解析:本题中,变量i用作循环变量,变量S则用于存放累加和,起初始值为0。在计算1+2+…+N时,每循环一次,将i的值累加到当前的S中,并且i自增1。为计算1*3+2*4+…+N*(N+2)的值,只需将其第i项的值i*(i+2)累加到S中;为计算不大于N的全体奇数之和,令循环变量的步长为2即可。

第2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的字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下列流程图(如图4所示)用泰勒(Taylor)展开式

sinx=x-x3/3!+x5/5!-x7/7!+…+(-1)n×x2n+1/(2n+1)!+…

【流程图】

计算并打印sinx的近似值。其中用ε(>0)表示误差要求。


正确答案:(1)x*x (2)x->t (3)│t│:ε (4)s+2->s (5)(-1) * t* x2/(s* (s-1))
(1)x*x (2)x->t (3)│t│:ε (4)s+2->s (5)(-1) * t* x2/(s* (s-1)) 解析:该题的关键是搞清楚几个变量的含义。很显然变量t是用来保存多项式各项的值,变量s和变量x2的作用是什么呢?从流程图的功能上看,需要计算11、3!、5!,……,又从变量s的初值置为1可知,变量s主要用来计算这此数的阶乘的,但没有其他变量用于整数自增,这样就以判断s用来存储奇数的,即s值依次为1、3、5,……。但x2的功能还不明确,现在可以不用管它。
(2)空的作用是给t赋初值,即给它多项式的第一项,因此应填写“x->t”。(3)空处需填写循环条件,显然当t的绝对值小于ε(>0)就表示已经达到误差要求,因此(3)空应填入“│t│:ε”。由变量s的功能可知,(4)空应当实现变量s的增加,因此(4)空应填入“s+2->s”。 (5)空应当是求多项式下一项的值,根据多项式连续两项的关系可知,当前一项为t时,后一项的值为(-1)*t*x*x/(s*(s-1))。但这样的话,每次循环都需要计算一次x*x,计算效率受到影响,联想到变量x2还没用,这时就可以判断x2就是用来存储x*x的值,使得每次循环者少进行一次乘法运算。因此(1)空处应填入“x*x”,(5)空处应填入“(-1)*t*x2/(s*(s-1))”。

第3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处的语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下列流程图用于从数组K中找出一切满足:K(I)+K(J)=M的元素对(K(I),K(J))(1≤I≤J≤N)。假定数组K中的N个不同的整数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M是给定的常数。

【流程图】

此流程图1中,比较“K(I)+K(J):M”最少执行次数约为(5)。


正确答案:(1) (2) (3)I+1->I (4)J-1->J (5)[N/2]
(1) (2) (3)I+1->I (4)J-1->J (5)[N/2] 解析:该算法的思路是:设置了两个变量I和J,初始时分别指向数组K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如果这两个元素之和等于M时,输出结果,并这两个指针都向中间移动;如果小于M,则将指针I向中间移动(因为数组K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果大于M,则将指针J向中间移动(因为数组K已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当IJ时,说明所有的元素都搜索完毕,退出循环。
根据上面的分析,(1)、(2)空要求填写循环结束条件,显然,(1)空处应填写“”,(2)空处应填写“”。这里主要要注意I=J的情况,当I=J时,说明指两个指针指向同一元素,应当退出循环。
(3)空在流程图有两处,一处是当K(I)+K(J)=M时,另一处是当K(I)+K(J)M时,根据上面分析这两种情况都要将指针I向中间移动,即“I+1->I”。同样的道理,(4)空处应填写“J-1->J”。
比较“K(I)+K(J):M”最少执行次数发生在第1元素与第N个元素之和等于M、第2元素与第N-1个元素之和等于M、……,这样每次比较,两种指针都向中间移动,因此最小执行次数约为“N-2”。

第4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处的语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有数组A(4,4),把1到16个整数分别按顺序放入A(1,1),…,A(1,4),A(2,1),…,A(2,4),A(3,1),…,A(3,4),A(4,1),…,A(4,4)中,下面的流程图用来获取数据并求出两条对角线元素之积。

【流程图】


正确答案:(1)141 (2)141 (3)1 (4)s×A[ii] (5)s×A[5-ii]
(1)1,4,1 (2)1,4,1 (3)1 (4)s×A[i,i] (5)s×A[5-i,i] 解析:本题考查用程序流程图描述数组及求对角线的和。
题目要求把1到16个整数分别按顺序放入A(1,1),…,A(1,4),A(2,1),…,A(2,4), A(3,1),…,A(3,4),A(4,1),…,A(4,4)中,那么数组中的元素刚好构成一个方阵,用流程图求出这个方阵的对角线之积。下面来具体分析流程图。
第(1)空与第(2)空应该结合起来完成,它们都是一个循环判断语句的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这两个条件都成立,则读出当前数组中的元素值,根据题目要求,数组中的元素个数是每行4个每列4个,那么循环的上界应该是4,而下标是从1开始的,因此这两个空答案为1,4,1。
第(3)空是一个赋值语句,给变量s赋一个初值,从图中后面的语句不难看出s中存放的是求积的结果,那么在求积以前,s的值应该为1,因此此空答案为1。
第(4)空也是一个赋值语句,是在循环条件判断语句下,我们已经知道变量s中存放的是每次求积的结果,那么此空很明显是用来求积的,用当前取到的对角线元素乘以变量s中存放的值,因此此空答案为s×A[i,i]。
第(5)空和上一空非常相似,但它是用来求另外一条对角线的积的,它也是在一个循环下来实现的,这条对角线的元素位置与上面那条具有对称的特点,因此此空答案为s×A[5-i,i]。

第5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处的语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下列流程图用泰勒(Taylor)展开式y=ex=1+x+x2/2!+x3/3!+…+xn/n!+…计算并打印ex的近似值,其中用ε(>0)表示误差要求。

【流程图】


正确答案:(1)0 (2)0 (3)|t|:ε (4)s+1 (5)t*x/s
(1)0 (2)0 (3)|t|:ε (4)s+1 (5)t*x/s 解析:本题考查程序流程图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的真正含义,题目要求用泰勒展开式计算y=ex的近似值。并且给出了误差要求,只要当误差小于ε时,就可以输出计算结果了。泰勒展开式的式子是n项之和,每多加一项,其值就越接近真实值。因此,在程序设计时,每加一项之前,先进行此项与ε的比较,来判定计算结果是否已满足题目要求。
从流程图中看到有S、y、t、x这几个变量。其中x、y是公式中的变量,而S、t则是中间变量。从y←y+t语句可以看出,t是每次要加的项,S则是帮助t改变的变量。在计算开始前,我们应该将y的值赋为零,因此,第(2)空答案就为0;而S在t没发生变化的初值也应该是0,即第(1)空答案为0。
第(3)空处是个条件判断语句,应该是进行该加项与ε比较判断,因此第(3)空的答案是|t|:ε。
第(4)空与第(5)空要一起考虑。由于S是帮助t改变的变量,而t的每次改变是分母乘以一个加1的数,而分子乘以x。这里假设S是帮助t改变分母的变量,第(4)空应填s+1,那么第(5)空应该为t*x/s。

第6题:

阅读以下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处的字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设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按学号顺序逐行存放于某文件中,文件以单行句点“.”为结束符。下面的流程图读取该文件,统计出全部成绩中的最高分max和最低分min。


正确答案:(1) max←a (2) min←a (3) a="." (4) a>max或amax或maxa或max≤a (5) amin或a≤min或min>a或mina
(1) max←a (2) min←a (3) a="." (4) a>max或amax或maxa或max≤a (5) amin或a≤min或min>a或mina 解析:本题用到的三个变量及其作用分别为:a,存放读入的一行数据;max存放最高分;min存放最低分。算法首先读入文件的第一行数据a,若a为文件结束符“.”,则算法提前结束;否则为max和min赋初值a,循环读入文件其余部分,直至文件末尾。循环过程中,当某行数据a大于max时,更新max的值;当某行数据a小于min时,更新min的值。

第7题:

阅读以下说明和流程图,填补流程图中的空缺(1)一(5),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下面的流程图采用公式ex=1+x+x2/2 1+x3/3 1+x4/4 1+…+xn/n!+???计算ex的近似值。设x位于区间(0,1),该流程图的算法要点是逐步累积计算每项xx/n!的值(作为T),再逐步累加T值得到所需的结果s。当T值小于10-5时,结束计算。

【流程图】


正确答案:(1)S (2)x/n (3)T<O.00001 (4)S+T (5)n+1->n
(1)S (2)x/n (3)T<O.00001 (4)S+T (5)n+1->n 解析:在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指数函数ex的公式,即基本算法,另外也给出了计算过程中控制误差终止计算的方法。本题主要的重点是如何设计计算流程,实现级数前若干项的求和,以及判断计算终止的条件。级数求和一般都是采用逐项累加的方法。从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s为累加结果,T为动态的项值,最后通过s+T->S来完成各项的累加。已知T=xnx/n!,如果每次都直接计算T的值,计算量会比较大。从ex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项都一个共同点,就是后一项和前一项有简单的关系Tn=T(n-i)*x/n,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前项的计算结果来计算后一项,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计算量。这也是程序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在流程图中,一开始先输入变量x,接着对其他变量赋初值。级数项号n的初始值为1,逐次进行累积的T的初始值为1,根据后面的流程推断可以看出逐次进行累加的s应该有初始值l的(在输入的x满足条件直接退出循环的时候根据公式输出的值为D,所以空(1)的答案为“S”。从前面分析直到e。的公式中后一项和前一项有简单的关系Tn=T(n-i)*x/n,所以空(2)的答案为“x/n”。空(3)处是判断计算过程结束的条件,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当T值小于lO-5时,结束计算。”所以空(3)的答案为“T<0.00001”。按照题意空(4)处是要对每项的结果进行累加赋给S,实现s+T->s,所以空(4)的答案为“S+T”。流程走到空(5)的时候已经求出第n项的值Tn,并累加到s中,根据算法下一步应该计算第n+1项的值,所以这里需要对级数的项号n进行自增,空(5)的答案可以为“n+=1”或者n++,但是根据流程图以上的书写风格写为“n+1->n”应该是最佳答案。

第8题:

阅读以下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处的字句写在对应栏内。

【说明】

已知头指针分别为La和lb的有序单链表,其数据元素都是按值非递减排列。现要归并La和Lb得到单链表Lc,使得Lc中的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程序流程图如下所示:


正确答案:(1)pa->data=pb->data (2)pc->next=pa (3)pc=pb (4)pb=pb->next (5)pc->next=pa?pa:pb
(1)pa->data=pb->data (2)pc->next=pa (3)pc=pb (4)pb=pb->next (5)pc->next=pa?pa:pb 解析:本题考查程序流程图和有序链表的归并。
题目要求我们归并头指针分别为La和Lb的有序单链表,组成一个新的有序单链表 Lc,而Lc又是指向La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单链表的结构。单链表中一般有两个域,一个是数据域,用来存放链表中的数据;另一个是指针域,用来存放指向下个结点的指针。其归并的过程应该是先比较链表La和Lb中第一个元素,将较小的从其链表中取出放到k中,再取下一个结点的值去比较,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一个链表被全部取完,再将另一个链表剩下的部分连接到Lc后面即可。
下面,我们来看程序流程图的内容。首先是用两个指针变量pa和pb分别指向La和Lb的当前待比较插入的结点,而pc指向Lc表中当前最后一个结点。再下面是一个条件判断语句,其作用是判断链表La和Lb是否为空,如果有一个为空,只要将另一个链表剩下的部分连接到Lc后面,程序应该就可以结束了。
第(1)空是条件判断语句的条件,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再结合流程图下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条件语句的作用是比较当前待插入的两个值的大小,而指针变量pa和pb分别指向La和Lb的当前待比较插入的结点,因此,此空的答案为 pa->data=pb->data。
第(2)空是在条件为真的情况下执行的语句,如果条件判断为真,应该将pa所指结点连接到pc所指结点后面,因此,pc所指结点的指针域应该存放pa所指结点的地址。所以,此空的答案为pc->next=pa。
第(3)空和第(4)空都是在条件为假的情况下执行的语句,如果条件为假,说明 pb所指结点的值小于pa所指结点的值,应该将pb所指结点连接到pc所指结点后面,图中已经实现这一功能,要我们完成的是在插入后的后继工作。由于pc指向的是Lc表中当前最后一个结点,在插入一个结点后,要修改pc的值。在将pb所指结点插入后,链表中的最后一个结点就是pb所指结点,第(3)空的答案应该为pc=pb。执行完这些功能后,指针pb应该要往后移动,即指向下一个结点,第(4)用来完成这个功能,所以答案为pb=pb->next。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如果链表La和Lb有一个为空,只要将另一个链表剩下的部分连接到Lc后面即可。第(5)空就是用来完成这个功能的,但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链表为空,还需要判断,因此,此空答案为pc->next=pa?pa:pb。

第9题:

阅读以下说明和流程图,填补流程图中的空缺(1)~(9),将解答填入对应栏内。

【说明】

假设数组A中的各元素A(1),A(2),…,A(M)已经按从小到大排序(M≥1);数组B中的各元素B(1),B(2),…,B(N)也已经按从小到大排序(N≥1)。执行下面的流程图后,可以将数组A与数组B中所有的元素全都存入数组C中,且按从小到大排序 (注意:序列中相同的数全部保留并不计排列顺序)。例如,设数组A中有元素:2,5, 6,7,9;数组B中有元素2,3,4,7:则数组C中将有元素:2,2,3,4,5,6,7, 7, 9。

【流程图】


正确答案:(1)1 (2)A(i) (3)B(j) (4)i (5)j (6)B(j) (7)A(i) (8)j (9)i
(1)1 (2)A(i) (3)B(j) (4)i (5)j (6)B(j) (7)A(i) (8)j (9)i 解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合并排序方法。为对较大的序列进行排序,先将其分割成容量相当的几个部分,分别进行排序,最后再合并在一起。当然,这些排序要么都是升序,要么都是降序。本题全部是按升序排序的。
例如,为了将整副扑克牌按升序进行排序,先将其分割成两个部分(数量大致相当),对每个部分完成升序排序后,就形成了两叠已排序的牌。如何将其合并呢?办法如下。
每次都比较各叠最上面的两张牌,取出比较小的,放入新堆,再继续比较。直到其中一堆空了,就将另一堆剩余的牌逐张放入新堆。新堆就是合并后的已完成排序的序列。
在数据排序时,遇到相同的数比较时,任取一个就可以了。
对本题来说,i、j、k是数组A、B、C的下标,初始时,都应该是1。因此,空(1)处应填写1。
将A(i)与B(j)进行比较后,如果A(i)≤B(j),那么应该将A(i)→C(k)。这是升序的要求。因此,空(2)处应填A(i)。如果A(i)>B(j),则应将B(j)→C (k)。因此,空(3)处应填B(j)。
在A(i)→C(k)后,i应增加1,为下次取A(i)再比较做准备(k也需要增加1,为下次存入C(k)做准备)。这时,需要比较数组A是否已经取完,即判断i>M是否成立。如果i>M,则表示数组A中的元素已经全部取出,需要将数组B中剩余的元素逐个移入C(k)。因此,空(4)处应填i,空(6)处应填B(j)。数组B处的元素何时移完呢?这就需要判断i>N是否成立。因此,空(8)处应填j。
同样,空(3)处将B(j)存入C(k),直到,j>N时数组B中的元素取完。此时,需要将数组A中剩余的元素逐个移入C(k),直到i>M时全部完成。因此,空(5)处应填j,空(7)处应填A(i),空(9)处应填i。

第10题:

阅读下列说明和流程图,将应填入(n)的语句写在对应栏内。

【流程图说明】

下面的流程(如图1所示)用N-S盒图形式描述了在一棵二叉树排序中查找元素的过程,节点有3个成员:data, left和right。其查找的方法是:首先与树的根节点的元素值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找到,返回此结点的地址;若要查找的元素小于根节点的元素值,则指针指向此结点的左子树,继续查找;若要查找的元素大于根节点的元素值,则指针指向此结点的右子树,继续查找。直到指针为空,表示此树中不存在所要查找的元素。

【算法说明】

【流程图】

将上题的排序二叉树中查找元素的过程用递归的方法实现。其中NODE是自定义类型: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 left;

struct node * right;

}NODE;

【算法】

NODE * SearchSortTree(NODE * tree, int e)

{

if(tree!=NULL)

{

if(tree->data<e)

(4); //小于查找左子树

else if(tree->data<e)

(5); //大于查找左子树

else return tree;

}

return tree;

}


正确答案:(1)p=p->left (2)ptr=p->right (3)return P (4) return SearchSortTree(tree->left ) (5)return SearchSortTree(tree->right)
(1)p=p->left (2)ptr=p->right (3)return P (4) return SearchSortTree(tree->left ) (5)return SearchSortTree(tree->right) 解析:所谓二叉排序树,指的是一棵为空的二叉树,或者是一棵具有如下特性的非空二叉树:
①若它的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根结点的值。②若它的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干根结点的值。③左、右子树本身又各是一棵二叉排序树。
先来分析流程图。在流程图中只使用一个变量p,并作为循环变量来控制循环,所以循环体中必须修改这个值。当进入循环时,首先判断p是不是为空和该结点是不是要找的结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有一个满足就退出循环,返回prt,(如果是空,则返回NULL,说明查询失败;否则返回键值所在结点的指针。)因此(3)空处应当填写“return p”。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就用查找键值e与当前结点的关键字进行比较,小的话,将指针p指向左子树继续查找,大的话将指针P指向右子树继续查找。于是,(1)空处应当填写“p=p->left”,(2)空处应当填写“p=p->right”。
再来分析程序。虽然是递归算法,但实现思路和非递归是一样。首先用查找键值e与树根结点的关键字比较,如果值小的话,就在左子树中查找(即返回在左子树中查找结果);如果值大的话在右子树中查找(即返回在右子树中查找结果);如果相等的活就返回树根指针。因此(4)、(5)空分别应填写“return SearehSortTree(tree->left)”和“return SearehSoaTree(tree->right)”。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