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知之不若行之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D.知行始终

题目

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

A.知之不若行之

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

D.知行始终不相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A.“知行合一。”

B.“知先行后。”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正确答案:A

第2题: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这个观点的错误是

A.知和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行先知后的关系

C.知行合一

D.知易行难的关系


正确答案:C
(1)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题干引语出自我国明朝时期哲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著作。王守仁的哲学体系,集我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知行合一”是他的基本观点。
(3)本题题干的观点是知行合一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知行等同,否认了行的客观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第3题:

王阳明的知行观的核心是()。

A.知先行后

B.行先知后

C.知行分离

D.知行合一


参考答案:D

第4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体现的道德修养方法是

A.积善成德的方法
B.慎独自律的方法
C.知行统一的方法
D.学思并重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道德修养方法。
【正确分析】题干引自《荀子·懦效》,意思是没有听闻不如去听一听,听到不如去见到,见到不如去知道,知道不如去实行到。学习达到实行的目的也就可以停止了。在他看来,行是根本,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因而这里强调的是知行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BD选项都是道德修养的方法,但都不符合题意。

第5题:

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持有的观点是()。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

D.知为先,行为重


参考答案:C

第6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正确答案:ACD

第7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A.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闻见博而知益明

D.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参考答案:A

第8题:

()为了在知行观上突出人道之诚,提出了“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等重要命题,强调了“行”在人性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

A.王夫之

B.周敦颐

C.张栻

D.胡宏


参考答案:A

第9题:

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从哲学的角度,这里主要强调的是_________。

A.物质与意识
B.认识与实践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D.静止与运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A 项错误,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B 项正确,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 标准。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 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到,理解到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也就达到了顶点。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 为用”,意思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所以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哲学原理。 C 项错误,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在头脑中产生许多印象,对各种 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在感性认 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 作过程,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由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它同感性 认识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互相连贯,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联系起来。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D 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 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 动。题干未体现,无关选项。

第10题:

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知行终始不相离
D.知之不若行之


答案:C,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知行观具体观点的掌握.题干非常明确,要求考生对唯物主义知行观进行选定.在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B项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CD项是唯物主义知行观.有的考生可能会因没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而盲目多选了B项,“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还有的考生可能会误认为“知行始终不相离”这一包含有辩证法因素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漏选C项.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些典型观点要掌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