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郭某,女,45岁,已婚,工人。2015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下午低热三年。现症: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

题目

病例摘要:郭某,女,45岁,已婚,工人。2015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下午低热三年。现症: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董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1天前外出不慎摔倒致腰部受伤。今腰部出现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现症: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儒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蟅虫6g,香附3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6g,牛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沈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14日初诊。患者2周前与肺痨病人接触。1周前出现呛咳气急,痰少质黏,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现症: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遗精。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型诊断:虚火灼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呛咳气急,痰少质黏,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为主症,辨病为肺痨。现症见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遗精。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辨证为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中医病证鉴别:肺痨与肺痿均为病位在肺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亦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特征。治法:滋阴降火。方剂名称: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南沙参10g,北沙参10g,麦冬6g,玉竹6g,百合6g,百部6g,白及6g,生地10g,五昧子6g,玄参10g,阿胶(烊化)6g,龟板(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病例摘要:江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有肾病史10年。2月前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现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以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名称: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银柴胡10g,知母15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15g,秦艽15g,鳖甲(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夏某,女,58岁,已婚,工人。2015年1月14日初诊。患者喘证已历多年,今冬发作加甚。现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候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脉软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型诊断:虚喘之肺气虚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患喘证多年,喘促短气为主症,辨病为喘证。现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脉软弱,辨证为虚喘之肺气虚耗。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中医病证鉴别: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未必兼哮,哮必定兼喘。治法:补肺益气养阴。方剂名称: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五味子6g,黄芪20g,炙甘草6g,茯苓15g,桑白皮10g,干姜6g,紫菀10g,麦冬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46岁,已婚,工人。2015年6月11日初诊。患者1周前曾出差外地,3天前突发高热,次日出现皮肤,目睛发黄。现症: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阳黄)。中医证型诊断:疫毒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目睛发黄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烦躁抽搐,齿衄,皮肤瘀斑,舌质红绛,苔燥,脉弦滑数,辨证为疫毒炽盛证。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剂名称:千金犀角散加味。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水牛角(先煎)30g,黄连30g,栀子30g,大黄(后下)15g,板蓝根15g,生地15g,玄参15g,丹皮15g,茵陈15g,土茯苓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于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常年居住于潮湿阴冷环境中。1月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现症: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着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名称: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麻黄6g,桂枝9g,制川乌(先煎)3g,当归10g,川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