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时,下列哪一种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值控制最小?( )

题目
抗震设计时,下列哪一种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值控制最小?( )

A.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B.钢筋混凝土板柱-剪力墙结构
C.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D.多层钢结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构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一般应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参考答案:结构弹塑性地震位移反应一般应采用时程分析法

第2题:

对框架结构作抗震变形验算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层高有关
B.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层高无关
C.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结构的总高有关
D.结构的层间弹性位移限值与建筑的装修标准有关

答案:D
解析:

第3题:

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不允许在梁端出现塑性铰。()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某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180m,基本自振周期为4.5s,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安全等级二级。假定,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下列关于该结构设计的叙述,其中何项相对准确?

A.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允许采用等效弹性方法计算剪力墙的组合内力,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应满足屈服承载力设计要求
B.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允许部分竖向构件及大部分耗能构件屈服,但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满足截面限制条件
C.结构在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000,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为1/120
D.结构弹塑性分析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弹塑性时程分析宜采用双向或三向地震输入

答案:B
解析:
A项,给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1条及条文说明规定,结构在多遇地震下性能水准1、设防烈度地震下性能水准3、罕遇地震下性能水准4。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作为关键构件,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应为性能水准3,因此,根据第3.11.3条可知,其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规定,即“抗剪弹性”要求。故A项描述错误。
B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3条规定,罕遇地震下,部分竖向构件以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钢筋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3.11.3-4)的规定,即满足截面限制条件。这是防止构件发生脆性受剪破坏的最低要求。故B项描述正确。
C项,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7.3条规定,按弹性方法计算的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1000;高度不小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500;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位移角限值按上述限值线性插值取用。由于本题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180m,因此层间位移角限值应为1/769。故C项描述错误。
D项,静力弹塑性方法及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3.11.4条及条文说明明确指出,对于高度在150~250m的基本自振周期大于4s或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以及超过200m的房屋,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本题的剪力墙结构房屋高度为180m,基本自振周期为4.5s,因此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不可以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法。故D项描述错误。

第5题:

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在地面以上大空间转换结构的描述中,下列( )不正确。

A.6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B.7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5层
C.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层不宜超过第4层
D.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

答案:C
解析:

第6题:

“两阶段设计”指( )

A.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B.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C.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D.弹塑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答案:B
解析:
“两阶段设计”指弹性阶段的概念设计和弹塑性阶段的抗震设计

第7题:

抗震设计时,下列四类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正确的是( )。

A.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1/30
B.钢筋混凝土框架1/50
C.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1/100
D.多高层钢结构1/50

答案:A
解析:

第8题:

()在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抗侧刚度较小,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相对位移较大,使得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破坏较严重,在设计时一般控制在10~15层。

A.砌体结构

B.框架结构

C.剪力墙结构

D.筒体结构


参考答案:B

第9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时,24m以上的抗震墙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指下列哪一种情况?( )

A.底部二层
B.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
C.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小值
D.底部三层,且不大于15m

答案:B
解析:
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0条。

第10题: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分析的一些观点,其中何项相对准确?

(A)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至少二个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

(B)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C)对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必须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补充计算

(D)规则结构控制结构水平位移限值时,楼层位移计算亦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B)

解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5.1.13-1、5.1.13-3知,A,C不正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3.6.6条,B正确。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6.3-3条及条文说明,D不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