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本文中,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题目
《季氏将伐颛臾》本文中,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驳冉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比拟
D.夸张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正确答案:
孔子反对贪欲,反对兼并,提倡平均、和睦、安定的治国方略和以道德力量感化附属小国,反对武力征讨的对外政策。

第2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孔子日:“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千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 24 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批评的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3题:

“日薄西山”、“祸起萧墙”、“夙兴夜寐”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 《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陈情表》

B 《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诗经.氓》

C 《诗经.氓》、《陈情表》、《季氏将伐颛臾》

D 《陈情表》、《诗经.氓》、《季氏将伐颛臾》


正确答案:B

第4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上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引用、呼告、比喻、反诘。

第5题:

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运用的论据中,下列属于理论论据的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D.先王以为东蒙主


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析】论据根据其性质特点,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科学道理、定律、公理、法规、名人名言、格言、成语、俗语、统计数字等理论材料。这里孔子用名人名言作为批评的理论依据,“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为人臣者要恪尽职守,要职、能相称。

第6题: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这段话驳斥了冉有的什么思想?


正确答案:
【答案】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解析】孔子的这段话,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思想。

第7题:

阅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24~26 小题。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 24 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正确答案:
呼告、引用、比喻、反诘(或“反问”)

第8题:

(一)阅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1.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4分)


正确答案:
 21. 呼告、引用、比喻、反诘(或“反问”)(4分)

第9题: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无乃:
是:
过:
以为:
是:
(2)在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
(3)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 举例说明。
(4)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论据论证论点
(5)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6)选出这段文字中所运用的反诘句。


答案:
解析:
(1)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责备。以为:把……作为。 是:指示代词:这。
(2)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
(3)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4)孔子反对伐颛臾的理论依据是:治国以礼。具体论据有三:第一,从历史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伐先王所封属臣,非礼。
第二,从地理位置看,“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构不成任何威胁,没有理由伐。第三,从等级制与现实表现看,“是社稷之臣也”,颛臾是安分守己的附属国,伐之非礼。
(5)属于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暗含大前提:伐先王所封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先王所封国;结论: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暗含大前提:伐邦域中之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邦域中之国;结论:伐颛臾非礼。“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是社稷之臣;结论: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
(6)“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第10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这段议论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 这段议论采用的论证方法是演绎论证和类比论证。演绎法大前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你们在职位上;结论:就应尽职劝阻。或小前提:你们不能陈力尽职;结论:就应辞去职务。后两个比喻属于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论证。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