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题目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第2题: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种知行脱节是初中生品德心理所共有的动荡性以及伦理道德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
独特性方面: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品德心理特点,其对生活伦理的高度认同就是一个典型方面。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婚姻、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将自觉恪守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离婚时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广大农村学生甚至具备某些城市学生所不及的鲜明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应对策略上,农村学生的应对策略相比城市和私立学校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会选择自主设法解决问题或是需求社会支持来面对新的道德应激。

第3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4题:

小学生意志发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
2、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
3、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

第5题:

高中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动荡,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社会性发展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为高中生道德心理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体现出其伦理道德的成熟性。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所谓独立性,即皮亚杰的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照自己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的要求。以认知的进一步完善为基础,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辨证统一,自我控制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意味着14、15岁以后的青年有能力以内部的道德准则来独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的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强烈希望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与初中时的自我中心、偏执不同,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这种独立性要求能建立在与成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道德信念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并受到它们的支持。当个体步入青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此时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等一系列问题。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信念逐渐确立并日趋成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成分,这就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新阶段。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
从青少年开始,反省性、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与高中生元认知的发展有关,即抽象逻辑思维已具备充分的预计性、内省性、监控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诸成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在品德心理中日渐明显的监控、调节作用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随着品德心理中独立性、自觉性、反省性、监控性特点的显现以及道德信念的坚定,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有学者据此提出,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高中生的行为更多地是受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与高中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论探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与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人格、品德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受主体道德伦理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这样,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就与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保持一致。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一旦进入伦理道德的成熟期,高中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仅能按自己的准则独立、自觉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定向、对道德行为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如同情、敌意等)而产生各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   
2)在具体道德环境中,能以原有的品德结构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个体已有的品德结构之中。这个同化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3)能作出道德策略,道德策略的采取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不利道德事件(如财产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时更愿意采取自主设法解决的应对策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多人选择寻求帮助的策略。   
4)能具体地将道德计划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5)随着青少年的反馈信息的扩大、元认知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满足道德需要。总之,进入伦理道德阶段后,高中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善

第6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综合有关研究及理论,可以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第7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第8题:

下面不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是 ( )

A.易变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摇摆性


正确答案:B

第9题:

小学生兴趣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第10题:

小学生生理发育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6——12岁的孩子,生长发育迅速,每年可增加体重2.0——2.5千克,身高可增加4.0——7.5厘米,同时,独立生活能力逐渐增强,但器官组织远未成熟。
(1)智力发育:小学阶段,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分析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其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意识,模仿力极强,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智力发育较学龄前有明显进步。但大脑细胞与成人相比,还较脆弱,故过多过久的脑力活动容易引起疲劳,学习缺乏持久性,自我控制能力弱。
(2)骨骼与肌肉:小学生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骨中的钙质不断沉积,骨骼的坚硬度也逐渐增大。小学生的肌肉纤维比成人细软,肌肉中的水分比成人多,因此能量存储较差,体力远不及成人。
(3)心、肺、肾等内脏器官娇嫩,比如儿童的肾功能发育不健全,膀胱壁较薄,贮尿机能差,小便次数较多。
班主任要了解小学生的这些生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关心爱护孩子,在工作中多考虑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