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题目
试述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是瑞士的发展心理学家,终身致力于个体认识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实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认知发展基本因素有四个: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成熟指的是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它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练习和经验指的是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建构。(3)认知发展的阶段其一、感觉一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想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识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其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表象思维,他们可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延缓性模仿以及绘画活动等。其三、具体运算阶段(7—l1、12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小学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其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对当代教学改革的启示: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提供活动。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在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2)创设最佳的难度。根据他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材料,促进学生认知发展。(3)了解儿童如何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儿童的认知发展。(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到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所发达到的水平,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更加主动。(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他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2题:

试述张戒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观点
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一,咏物为余的主张。他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志”是情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张戒把“言志”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
张戒又没有完全否定“咏物”,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但不能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作者用“意味”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作品失去了“意味”,就会单调、泛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张戒的“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观点的内涵:诗人言事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感,而用诗表达出来,自然流出,即使全篇咏物,也达到了言志的目的,这也就是“言志与咏物兼而有之”。

第3题:

试述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正确答案: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它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前苏联的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第4题:

试述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运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语言出现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尾。
(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顺序具有普遍性,相应地,儿童的语法结构发展顺序也具有普遍性。
(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第5题:

试述张戒诗歌创作要清高古朴自然,不应以雕琢之工的观点
张戒从“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的认识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艺术风格,提出了诗歌创作具有应高古、自然、含蓄、微婉的艺术风格,反对有间雕琢,滥用俗语和诗意、直白、浅露。(例子略)
在张戒看来,具有高古风格的作品都是诗人情感充满胸膛不得不发的结果,即情感使然,无需“为文而造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自然而然的表现。

第6题:

试述陶行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和观点。


答案:
解析: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一一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 (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5)解放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六个方面:①解放幼儿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幼儿的双手,给幼儿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幼儿的眼睛;④解放幼儿的嘴,给幼儿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⑤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⑥解放幼儿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儿童的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第7题:

试述杜甫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
“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

第8题:

试述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文献资料提供科研选题的依据。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搜集现有的与这一特定研究领域的有关信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系统的评判性的分析。内容包括:前人或他人关于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达到的研究水平,研究的重点,研究的方法、经验和问题。要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和补充,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自己的问题。只有了解了有关研究的动态,才能选定最有价值又最值得研究的前沿课题,才能发现前人研究问题所涉及的范围。 (2) 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学术思想和最新成就,了解科研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来源。进行教育研究,必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找到获得课题科学回答的线索,使研究范围内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为更科学 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丰富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 (3)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文献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使研究者充分占有资料,从而避免研究前人已解决的问题,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第9题: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正确答案:(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5)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6)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7)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8)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第10题:

试述白居易强调诗歌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在诗歌的作用上,白居易结合诗歌的特性,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的看法,并肯定了他的现实意义。   
为了很好发展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首先大力提倡“美刺兴比”。“美刺”即美善刺恶,指诗的政治倾向而言,属作品思想内容范畴;“兴比”指写诗的两种手法,是艺术技巧问题,都是指诗的讽喻之意。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风谕”作用。  要求风谕诗要写得明白直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在全部古诗论中很难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歌为民情命,以诗歌暴露弊政的思想。 
其次,为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提出作者要取材真实,尚实去伪,不虚谈。白居易认为诗歌如果取材 
不实,诗的内容的可信度就减少,甚至遭到质疑,发挥不了“裨补进阙”的作用,因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为事而作”就是缘事而发,要有事实根据,不能胡说;“为时而著”即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美刺。   
第三,为诗歌以发挥这一功能,白居易要求讽喻诗的写作要“意激而言质”即意见尖锐,语言要质朴,他认为讽喻诗所讽之意,必须让读者明白,深刻领会,才能起到教诲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意激而言质”即把所表现的强烈看法用激切直露的语言表达出来发挥诗歌的直谏效果。   
白居易的“美刺”理论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改变了六朝柔靡的诗风,针砭了时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促进了现实主义诗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