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延边敦化市事业单位招考聘用急需紧缺工作人员(2号)模拟题(带答案)

天气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沙尘的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 天气预报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B. 沙尘暴形成的必要天气条件

C. 沙尘暴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D. 沙尘暴的预报比较困难


正确答案:D

题干通过比较预报沙尘暴与普通天气时考虑的不同因素,说明沙尘暴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且复杂,因而预报的难度也要高,故正确答案为D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凤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实际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
B.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C. 沙尘暴这种天气现象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与人类活动无关
D. 沙尘暴就是在人类因素的干扰下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使空气泯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如果风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那么顺理成章的是,只要是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每一次大风都会形成沙尘暴,而且风力愈大,扬尘愈多。然而尽人皆知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在同样干燥的条件下,多数风力很大,甚至七、八级的大风,扬尘并不大。而较强的沙尘暴时,风力有时也并不大。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风力和沙尘暴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B.沙尘暴日趋加剧主要归罪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C.沙尘暴的形成要素除了风和干燥环境之外,可能还有别的因素
D.沙漠中一年四季都处在干燥期,故其形成沙尘暴的频率最高

答案:C
解析:
文段以一个“风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的假设开篇,继而推翻了这个假设,说在同等干燥的条件下有风并不一定就有沙尘暴,二者并非充要条件。A项“没有直接关系”不对,文段只推翻其为主要原因的假设,并不否认其是形成因素;B项脱离原文,D项支持的是被否认的假设观点。故本题选C。沙尘暴的形成要素除了风和干燥环境之外,可能还有别的因素,如不稳定的空气、沙源等。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树木、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裸露的土地表层浮土很容易被大风暴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年来,我国西北乃至东北地区都有沙尘暴的出现,尤以西北地区最为厉害,目前已遭沙尘暴肆虐逾20次。
下列几种说法,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沙尘暴的形成与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密不可分
B. 人类的过度砍伐树木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C. 沙尘暴是高强度风沙灾害,对人畜和建筑的危害已高于台风和龙卷风
D. 近年来,西北地区多次遭遇沙尘暴,饱受荼毒

答案:C
解析:
原文中只是说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所以得不出高于它们。本题答案选C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下列不属于沙尘暴带来的积极作用的是:

A.造就了夏威夷的美景
B.培育了亚马孙的雨林
C.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D.给沙化地区带来土壤

答案:D
解析:
根据给定资料内容可知ABC属于沙尘暴带来的积极作用。D选项偷换概念,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输入得沙尘量有1300万t,这里的亚马逊盆地并不是指沙化地区,故D错误。


2021年吉林延边敦化市事业单位招考聘用急需紧缺工作人员(2号)模拟题(一)1、单选题  大马士革刀是古代_等国军队的主要兵器。A: 波斯B: 蒙古C: 俄国D: 新西兰 2、单选题  下列行政处罚无效的是_。 A: 作出处罚决定前,未履行告知义务B: 作出处罚决定前,行政机关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C: 行政处罚没有法律依据或不遵守法定程序D: 行政处罚的当事人无财产 3、单选题  天气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 、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 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 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 “沙尘” 恶魔的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内容是_A: 天气预报要考虑的各种因素B: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复杂且特殊C: 沙尘暴形成的必要天气条件D: 沙尘暴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4、公文写作  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5、单选题  电子反对抗是指防止敌方或已方的电子对抗措施影响已方的设备和人员作战效能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以防护已方的战争力不遭受其损害,主要措施包含电子反侦察、电子反干扰、抗反辐射摧毁、抗定向能致盲和抗计算机病毒传染。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涉及电子反对抗的是_A: 军事演习前,演习指挥中心提前对使用的电脑进行病毒查杀B: 发射车向敌方发射反辐射导弹,关闭已方电子设备以免误击C: 军舰在冲突海域降低雷达发射信号功率,并设置反辐射诱饵D: 为对抗敌方电子干扰,指挥部决定重要指令用固定电话下达 6、多选题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包括_。 A: 完善行政管理机制B: 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C: 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D: 健全行政法制 7、单选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垂直继承关系来看,有了图书,后人就无需要事事躬亲,渐渐从头做起。通过阅读图书,就可以极其有效地继承了前人的知识、经验、认识和技能,从已有的认识和成果出发,去创造新的认识和成果。因为图书的存在,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可以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文明的进步和演进。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 A: 阅读图书可以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B: 阅读图书有利于创造新的认识和成果C: 图书是文明积累和进步的重要媒介D: 图书是文明发扬与存续的主要工具 8、判断题  命令是一种具有最高权威的上行文。_ 9、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 A: 苍凉 必竟 炯然不同 两全齐美B: 开拓 泯灭 提心吊胆 一劳永逸C: 壁玉 震撼 礼尚往来不经而走D: 气慨 差矩 见贤思齐 郑重其是 10、单选题  有时听见一个人的声音就可以知道他是谁,主要是因为_。 A: 每个人声音音调不同B: 每个人声音响度不同C: 每个人音色不同D: 每个人声音周期不同 11、单选题  在公文写作中,禁止采用的积累与占有材料的途径是_。 A: 观察体验B: 调查采访C: 文献采集D: 主观编创 12、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 A: 不慎扭伤关节,不应立即揉搓按摩B: 洪水来袭,如来不及逃生可向高处转移等候营救C: 火灾逃生时,应用湿毛巾或口罩蒙鼻,匍匐着撤离D: 电热毯折叠加热,升温快,且便于热量保存 13、单选题  火箭发射、同步卫星发射都选在晚间7-9点,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_。 A: 晚间天气条件好,风速低,有利于火箭发射B: 晚间气温低,有利于卫星保养和火箭的散热C: 当卫星到达同步定位点时,卫星自身的太阳能电池正好对准太阳,能保证太阳能向卫星持续供电D: 选在晚间发射隐蔽性强,不易被其他国家卫星或飞机侦察到 14、判断题  著作人身权是指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依法所享有的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权利。_ 15、单选题 ;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于2011年8月发射了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进一步佐证了_。 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 B: C: D: 16、单选题  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城市物价高涨,商人投机囤贷。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国库空虚,财政困难。汉高祖刘邦为应对这一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_ 士兵罢归家乡,并分配土地均分田地,打压贵族严刑罚。重法制对商人加倍征收赋税,禁止商人衣丝、为官重新建立税赋制度。加大税收力度A: B: C: D: 17、单选题  含羞草的感应性对它生存的主要意义是_。 A: 防止损伤枝叶B: 利于捕食昆虫C: 利于水分运输D: 利于体内有机物的分配 18、单选题  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是我国首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一条例的施行时间为2014年_。 A: 2月26日B: 4月25日C: 5月15日D: 7月1日 19、判断题  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是锶矿,储量和质量位居世界第一。_ 20、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61-65题。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为赢得战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央政治局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必胜信念。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_作用。A: 主导B: 主体C: 基础性D: 决定性 21、单选题  “四书”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它所指的是下列哪四本书?_ A: 史记、春秋、汉书、诗经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 史记、论语、诗经、汉书D: 论语、春秋、诗经、中庸 22、多选题  党在任何时候都坚持_,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A: 权为民所用B: 利为民所谋C: 情为民所系D: 绩为民所创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答案:
解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沙尘天气,首先介绍了沙尘天气的监测指标: PM40、大气飘尘、大气降尘以及浅层土壤湿度。其次介绍了沙尘天气的划分等级: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再次说明了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沙尘暴变化趋势、形成因素、来源等的研究也一直存在学术争论。最后说明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沙尘暴带来的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危害经济社会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土壤的不足,增加了降落地土壤养分,减少酸雨,增加海洋浮游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长能力,促进民族融合。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沙尘暴,趋利避害,保护好地球家园。(271字)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75字。
北方沙尘中的钙元素和铁元素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这是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酸雨分布较少的原因。


答案:
解析:
错误。我国北方酸雨较少是因为沙尘中的沙粒偏碱性,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中和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而不是铁元素。(65字)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我国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采用的指标包括:

A.PM10
B.PM40
C.浅层土壤湿度
D.大气降尘

答案:A,B,D
解析:
给定资料第二段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大气降尘也是一种监测指标,故可知答案为ABD。浅层土壤湿度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是有限定条件的,是要在沙尘暴潜在原地、自然状况下才可以,故C错误。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根据文章,沙尘暴的主要成因有:

A.强劲持久的风力
B.地表松散干燥的沙尘
C.区域性气候变暖
D.荒漠化土地面积改变

答案:A,B
解析:
C选项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这不是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故C错误。D选项偷换概念,荒漠化土地面积改变,这里的改变可能是扩展也可能是减少,故D错误。给定材料谈到,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发沙尘暴,可知沙尘暴的主要成因有强劲持久的风力和地表松散干燥的沙尘,故答案为AB。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根据我国《沙尘暴天气等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时,被称为:

A.扬沙
B.沙尘暴
C.强沙尘暴
D.特强沙尘暴

答案:B
解析:
B正确。根据给定资料中《沙尘暴天气等级》标准可知,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故该题选B。

更多 “2021年吉林延边敦化市事业单位招考聘用急需紧缺工作人员(2号)模拟题(带答案)” 相关考题
考题 我国一般将沙尘天气过程分为()A、浮尘天气过程B、扬沙天气过程C、沙尘暴天气过程D、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正确答案:A,B,C,D

考题 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代表的意思是()。A、4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B、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C、12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D、24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正确答案:D

考题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气象学上,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A、沙、尘源B、地势正确答案:A

考题 强沙尘暴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米的天气现象。正确答案:500

考题 下列天气现象编码正确的是()。A、14阵雪B、18雾C、20沙尘暴D、31强沙尘暴正确答案:B,C,D

考题 沙尘天气是风将地面尘土、沙料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作为沙尘天气的一种,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的。 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其中能见度是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用于区分不同等级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平息,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粉尘气溶胶粒子(DM40)能够代表绝大多数沙尘暴颗粒,且通常可以长距离输送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因此被认为是表征沙尘暴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尚无技术手段直接观测DM40,考虑到沙尘暴期间大气气溶胶的主要万分是沙尘气溶胶,我国在监测沙尘暴天气时,选择接近的物理量PM4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40μm的气溶胶粒子)作为沙尘暴天气的重要指标;大气飘尘(PM10)在有较大强度和较大影响范围沙尘暴发生期间,可以近似地表征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10μm的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可作为另一个补充指标,而且PM10可被人体吸入,对于评价沙尘暴对人的健康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大气降尘可以反映一个较长时间段沙尘暴颗粒的总体特征,而且采集的沙尘暴样品能够对其理化特征进行后续分析、评估其影响等,也是一种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在沙尘暴潜在源地、自然状况下测得的浅层土壤湿度对沙尘暴数值预报准确性的提高也有较大影响,也被列为一个沙尘暴天气监测指标。 200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新的《沙尘暴天气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沙尘天气当时的地面水平能见度划分了沙尘天气的等级,依次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5个等级。具体定义如下: ——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和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沙尘暴的研究也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复杂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分析中所用的样本资料及其覆盖面和代表性不同,得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学术争论。 比如近50近中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是在增多还是减少?有人认为是以增多为主,也有人认为是以减少为主,还有人认识虽然沙尘暴总数在减少,但强沙尘暴在不断增多。 比如在导致沙尘暴形成的因素方面:有学者认为,过去及未来几十年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温度显著升高,地表蒸发加大,土壤变干,荒漠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展,沙尘暴的地表沙尘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使得沙尘暴增多、增强;而另一些学者认为,气候的自然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调整变化,区域性气候变暖,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大风天气偏少,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减弱,使得沙尘暴减少、偏弱。 又比如沙尘的来源,有人认为沙漠和天然戈壁是沙尘的来源,挡住一沙漠和戈壁,就挡住了沙尘暴;但也有学者指出沙尘来源不是天然沙尘,而是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当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时,干旱农田和退化牧场很可能产生扬沙或沙尘暴。 可以说,沙尘暴是特定的荒漠化环境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产物。目前我国北方有四大沙源地: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陕、蒙、晋、宁西北长城沿线的沙地、沙荒地旱作农业区,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地。而我国81%的沙尘天气发生在3月至5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春季北方地区多风,在质地轻粗、植被稀疏的干旱地表,当风速超过起沙风速时,便容易引起沙尘暴。 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方式是: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大气污染。沙尘暴给群众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沙尘暴就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 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分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乌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 酸雨是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个环境问题。在我国,工业排放的S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南北方SO2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为什么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北方多风沙,来自沙漠的沙粒偏碱性,北方土壤、飘尘也偏碱性,这些含钙的硅酸盐和碳酸盐都会中和大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甚至已经测算出沙尘暴对酸雨的影响,即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韩国增加0.15~0.18,日本增加0.12~0.15。 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发现,大平洋近赤道的区域、大平洋东北区和南大洋中铁的浓度太低,以致这些区域的浮游植物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他发现,铁抵达海洋表面的途径是通过风吹起的沙尘输送的,因为沙尘中含有丰富的铁,增加了浮游植物的生长能力,使其从大气中吸取了更多的CO2,降低了CO2的浓度。海详浮游植物吸取CO2的作用不亚于陆地植物。科学界指出,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的CO2被吸收了,其中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而剩下的被浮游植物吸收了。而且,与陆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更快,发展空间更大。 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有史书将这种天气记载为“雨土复地,亦如雾”。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黄雾四塞”。所谓“黄雾四塞”现在看来正是指强风夹带大量沙尘,导致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而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进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在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只有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沙尘暴,才能趋其利、避其害,从而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近年中国沙尘暴爆发总数在减少,但沙尘暴强度增加 B.海洋浮游植物比陆生植物对减少温室气体的作用更大 C.中国的沙尘暴天气极大地缓解了韩国、日本的酸雨 D.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沙尘天气带来的环境压力有关答案:A,B,C解析:A选项时间上偷换概念,材料里是近50年而不是近年;内容上给定资料里是存有争议,并没有具体定论,而选项中却是定论,故A不正确。 B选项,每年大气中约有1000亿tCO2被吸收,陆生植物吸收大约520亿t,1000亿t减去520亿t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吸收约为480亿t,对比分析,480t小于520t,故B选项海洋浮游植物比陆生植物对减少温室气体的作用更大不正确。 C选项太绝对。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沙尘及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18-2.15,使得酸雨出现的概率降低,而沙尘暴使得韩国降水PH值增加0.15-0.18,日本降水PH值增加0.12-0.15,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缓解了酸雨,但不是“极大地缓解”,故C不正确。 D选项,沙尘天气导致的环境压力,也成为塞外战乱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频率增大的重要原因,与材料内容一致,故D正确。

考题 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正确答案:A

考题 在下列天气现象中,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有()。A、烟幕、雷暴、沙尘暴B、浮尘、沙尘暴C、雾、雪暴正确答案:C

考题 强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正确答案:错误

考题 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现象是()。A、霾B、雾C、沙尘暴D、雷电。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