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题目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 A、提倡“经世致用”
  • B、主张以德治淳化会风气
  •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八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出白()。

A.《明夷待访录》

B.《原君》

C.《日知录》

D.《天下郡国利病书》


参考答案:C

第2题:

下列有关“乐”的古代名句,出自《论语》的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A
解析:
A。知之者不知

第3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创造力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纠正:“创造力”改为”兴趣” 

第4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体现了()的重要作用。

  • A、知识
  • B、学习
  • C、方法
  • D、兴趣

正确答案:D

第5题: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此语被后人引申为哪一句话?


正确答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6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强调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故本题答案选C。

第7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创造力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A

B



第8题:

顾炎武诗文有《亭林诗文集》,另有()等论著。

A、《占花魁》

B、《日知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郑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BC

第9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以下哪一句不以属于同一经典()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不怨天,不尤人
  • C、学而不思则罔
  • D、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正确答案:D

第10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
  • 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