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第1题:
简述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
穆勒赞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价值和国际价值规律的理论。这是他对经济分析作出的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之一。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没有揭示贸易所得在贸易国家间如何分配。穆勒说明,实际的实物贸易条件不仅取决于国内成本,还取决于需求的类型。更具体地,国际交换的条件取决于国外对每种产品的需求能力和弹性。
他首先指出,一件进口商品的价值,就是用来支付它的出口商品的价值。一个国家能够卖到国外的商品构成了它用于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的收入。因此,可供出口商品的供给可以被认为对进口的需求,穆勒称之为“交互需求”。他用产品成本的相对差别为商品的国际交换价值确定了上下限:如果英国制造10码棉布和15码亚麻布的成本一样,与在德国制造20码亚麻布的成本相同,则两国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用10码棉布交换15至20码亚麻布。
如果一国出口品生产效率提高了,贸易利得将如何在两国之间作分配呢?要看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若其富有弹性,则出口国将会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绝大部分好处;若其缺乏弹性,则进口国得到绝大部分的利益。
第2题:
A、比较成本
B、相互需求
C、要素禀赋
D、人力资本
第3题:
简述穆勒的价值学说和分配理论。
其一,价值学说。
(1)穆勒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是该商品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力量,价格则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一般商品的价值围绕着生产费用这个中心而发生变化。生产费用由劳动和资本构成。
穆勒把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自然价值(或经常的价值)则决定于生产费用。他进而把商品划分为三类来说明。
穆勒在说明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值的同时,也分析了供求均衡的问题。他把“兼备购买力的占有欲”,称为有效需求,而价格就是决定于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比率。需求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价值的大小变动。
生产费用论是穆勒的折衷主义价值学说的基础。穆勒的价值学说论以总结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背离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
其二,分配理论。
(1)穆勒赞同工资基金理论,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劳动的供求关系。但他后来又提出,劳动的价格不是由工资基金的数量决定,而是劳动的价格决定工资基金的数量。
(2)在利润问题上,穆勒借鉴和扩充了西尼尔的节制论。他把总利润划分为三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
(3)在地租的问题上,穆勒基本上沿袭了古典学派的地租理论。
第4题:
穆勒的折中主义在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和价值论中的体现。
第5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相互需求论的代表人物是()
第6题:
简述约翰·穆勒的利润理论。
在利润问题上,他吸收了西尼尔的“节欲论”,但他作了补充。他把利润分成三个部分: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资本家在生产开始时,预付了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节制”,因而利息是资本家节制的报酬。保险费是对资本家承担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则是资本家管理企业、组织和领导生产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代价。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利润将呈下降的趋势。
第7题:
()相互需求原理可以一般地解释国际交换比例的确定。
第8题:
简述约翰·穆勒的价值理论的特点。
在价值理论上,穆勒形式上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又把生产费用论、供求论等加入进来。
穆勒把商品分为三类:
1、数量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画、古玩等,它们的价值取决于供求。
2、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增加,其单位生产费用不会提高的商品中,如工业品。他认为这种商品的价值由生产成本决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或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因素是劳动。他又说,劳动一词可以用工资来代替,实际垫支的资本家所花费的就是工资。生产除了劳动以外还包括资本,是“节欲”的结果,节欲的报酬就是利润。
3、供给数量可以增加,但其单位生产费用会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产品。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这类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的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需求和价值互为因果的问题,他引入了需求表的概念(反映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他对供给与需求表、均衡价格、供给与需求弹性以及它们对价格的影响有着准确的理解。这些都是后来马歇尔相关分析的重要概念基础。
第9题:
简述约翰 .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第10题:
约•斯•穆勒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