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题目

简述抗菌药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耐药机制:
(1)产生灭火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4)影响主动外流系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不同,简述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列举1-2类代表性品种。


答案: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
b)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如多黏菌素、达托霉素、两性霉素、吡咯类抗真菌药物等。
c)影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利奈唑胺等。
d)影响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如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
e)其他:①如抑制细菌叶酸代谢,如磺胺类。②抑制分枝菌酸合成,如异烟肼。

第2题:

关于细菌的耐药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B、产生钝化酶可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是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

D、外排泵表达减弱可导致对抗菌药物耐药

E、外膜蛋白减少或缺失可导致对某些抗菌药物耐药


参考答案:D

第3题:

简述抗菌药物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机制。


正确答案:①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②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④抗叶酸代谢。⑤抑制核酸代谢。

第4题:

简述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正确答案: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第5题:

简述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对抗方法。


正确答案: 长期应用硝酸酯类时,使血管效应发生耐药的机制是与血管平滑肌膜的巯基受体减少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O和CGMP的减少有关。对抗方法:
1.给含有巯基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或甲巯甲氨酸,以降低硝酸酯类血管耐药性。
2.与含巯基制剂如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联合应用,能减轻耐药性。
3.这种耐药性在停药至少6小时以上后用药可重新发挥作用,故劳力型心绞痛者,日间服药4次,夜间停药;夜间自发型或变异型心绞痛者,夜间服药,白天停药。
4.硝酸酯类的耐药性仅是部分的,增加剂量仍然有效。故对长期应用硝酸酯类症状突然加重者,不采取间歇给药,可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
5.与钙拮抗剂合用可提高疗效。

第6题:

下列哪种机制不是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A. 钝化酶的产生

B.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C. 抗菌药物的使用

D. 胞壁通透性的改变

E. 主动外排机制


参考答案:C

第7题:

关于细菌的耐药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B.产生钝化酶可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是MRSA的主要耐药机制
D.外排泵表达减弱可导致对抗菌药物耐药
E.外膜蛋白减少或缺失可导致对某些抗菌药物耐药

答案:D
解析:
外排泵一般是表达增强,增加了抗菌药物的外排,菌体内浓度降低而导致耐药。

第8题:

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为产生水解酶。()


答案:错误

第9题:

下列有关细菌耐药的基本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或对抗性
  • B、固有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 C、获得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
  • D、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 E、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哪些?临床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正确答案: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如下:
(1)通过改变膜通透性或细胞内泵出药物量增加,使摄入细胞内药物量减少
(2)获得灭活药物的能力
(3)药物与作用位点受体部位的亲和力的改变
(4)改变代谢途径或增加对抗药物的代谢产物量。
可通过以下措施避免耐药性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物,凡属不用的尽量不用,单一药物有效的就不联合用药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要够,疗程应切当
(3)尽量避免预防性和局部用药
(4)病因不明者,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5)对耐药菌株感染,应改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
(6)避免长期低浓度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