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2001年,H市开始淡化官员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标考核。当年,GDP考核指标从占整个考核指标的10%调减 至8%,2002年减至4%,2003年只占2%。2003年12月16日,H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取消了GDP直接指标的考核,调整后的考核指标如下: 一、财政总收入;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招商引资;五、外贸和外经工 作;六、工业经济;七、农业经济;八、第三产业;九、科技教育;十、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民主政治建设;十四、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党的建设;十六、社会稳定。 2004年3月23日,新华社以“干部政绩考核‘遭遇’变革”为题报道了H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标一事。当年3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考核不重‘GDP’干部转变政绩观”为题再次报道了此事。新考核标准提高了对财政总收入、群众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办事效率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取代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迹象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对现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反思。功利主义的政绩观将GDP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案例中有关地方政府则试图“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种对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认识就是一种()。A、科学发展观B、功利主义观念C、效果主义观念D、片面发展观
查看答案
问题:公共环境
问题:什么是公共伦理的基本规范?公共管理者应当具备和遵守哪些伦理规范?
问题:X理论认为()。A、人性不好也不坏B、人性本恶C、人性本善D、人是社会人
问题:二战中,德国党卫军公安部与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等各种警察机关合并,成立了国家公安部(RSHA),国家公安部的第六局第四科为犹太人问题科,直接听命于希姆莱和海特利希的指挥,处理犹太人的各种行动大都是党卫军中校艾希曼直接负责。 1960年艾希曼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被以色列特工绑架。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法庭上,艾希曼不承认自己是反犹太主义者,他从来没有读过《我的奋斗》,对党的纲领一无所知,反复表示自己只是对希特勒的计划执行而已,只不过“服从命令”,同时也是“服从法律”。但是,艾希曼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与此相反,西德从1958年至1963年间,在一百二十名战时犯有杀人、协助杀人罪行的被告(内不少是党卫军高级军官)中,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仅二十九人。法院对许多犯有滔天大罪的纳粹党徒都作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轻微判刑,如参与夺取四万犹太人生命的奥托?勃拉特菲歇博士仅判十年徒刑;曾任艾希曼法律顾问的奥托?法拉齐在战争结束前强制移送了一千二百名犹太人,并“解决”了其中的六百余人,仅判五年徒刑,而且不剥夺公民权。战后不少在欧洲其他国家被判处死刑的纳粹罪犯,如在西德法庭受审的话,不仅生命无虞,还处以极轻的刑罚。在西德,很多杀人多达三位数不足四位数的罪犯都被判处“无罪”。 艾希曼的审判引起对人们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的关心。二战的战犯在法庭上都把罪责归于社会(国家)的犯罪,完全没有个人的罪恶感。在耶路撒冷法庭上律师和检察官争论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国家犯罪和个人责任问题;二是服从命令与犯罪的问题。比如艾希曼的律师就强调,艾希曼只不过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有学者指出:这里根本的问题,不是国家体制起什么功能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会成为这个体制的官员的问题。希特勒之流梦寐以求的就是那种不能追求个人责任的极权社会体制。纳粹政府的所有政策与命令都是在行政人员和各级官员毫不怀疑的服从下执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无法区分,行政个体也往往倾向于在()。A、个体责任中逃避集体责任B、集体责任中逃避自己责任C、集体责任中逃避社会责任D、个体责任中逃避社会责任
问题:从其特征上讲,公共责任是()。A、以上说法都不对B、与义务无关C、一种普遍的义务D、一种特殊的义务
问题:公共伦理关怀的类型主要有()。A、失效B、人格C、品性D、滥权E、腐败
问题:公共责任(广义)
问题:邓小平“先富”带“共富”的思想深刻揭示和肯定了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收入差距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可能使人们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实现富裕。加之各人体力、智力存在差异,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同,总会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出现贫富差别。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是实践还是统计数据都表明贫富 差距已经拉得过大。根据国际惯例,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表明贫富过于不均,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目前,对于中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5。但是考虑到最高收入阶层中有不少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因此很可能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警戒线。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甚至略微超过美国的水平。必须清楚的是,我国是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美国接近30000美元)时达到这么高的基尼系数的。它显示我国最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还难以满足。现在的收入差距扩大明显反映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此导致社会的紧张。我国政府对效率导向可能带来的分配不公的矫正原则是()。A、“共同富裕”B、“效率优先”C、“牺牲效率”D、“鼓励分化”
问题:赫波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A、服务B、领导C、决策D、协调
问题:公共伦理是()。A、公共责任的构成要素B、公共责任的唯一保障C、公共责任的实现途径D、公共责任的核心
问题:邓小平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两个凡是”的“左”的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致使拨乱反正不能进行,“左”的错误不能纠正,新的路线和政策无法提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面对如此严重局势,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倡导思想解放,重新确立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篇文章提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也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靠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而这一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从案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我们可以得出推论:道德的依据不存在于主观领域,而是存在于客观效果中。这种道德论在道德评价上必然逻辑地推论出()。A、义务论B、公平论C、权利论D、效果论
问题:公共事务
问题:从制度伦理上讲,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A、精神文明建设好B、公正加效率C、共同富裕D、保护弱势群体
问题: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什么?
问题:简述公共管理者承担的角色?
问题:试述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问题:社会组织(狭义)
问题:公共管理者在协调方面的角色是()。A、决策者B、沟通者C、调解人D、替代者E、故障的排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