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题目

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 B、司空图
  • C、皎然
  • D、白居易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观点的是刘熙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

第3题:

以下属于皎然的文论思想的是()。

A.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B.取境——诗境创造论。

C.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D.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有关意境结构的命题是()

  • A、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 C、境生于象外
  • D、缘境不尽日情

正确答案:B

第5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第6题:

简述取境说。
皎然在探讨诗歌意与境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取境的问题,关注到了有易、难两种情况。
一是有时意静神王(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 即灵感开通,创作顺畅,这是前人如陆机等已经论述过的;
二是取境艰难的情况:‚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种创作情况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而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思的需要,深入采掘、遴选境象,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是很可取的。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论述到,这种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以后最好又不露斧凿痕迹,这才是他称许的创作的‚高手‛。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像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以往还不曾有过。

第7题: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讲诗有三境:()、情境、意境。


正确答案:物境

第8题:

“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A.王昌龄

B.陈子昂

C.韩愈

D.柳宗元


正确答案:A

第9题:

“从‘有我之境’转向‘无我之境”,是评沦家李庆西对()文学艺术特点的归纳。


正确答案:寻根

第10题:

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

  • A、韩愈
  • B、皎然
  • C、柳宗元
  • D、司空图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