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题目

康德道德学说述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康德美学思想述评。
康德的美学是世界美学史的一场革命,过去的哲学都围绕着自然转,从康德开始,才围着人转,人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具体的、自由的、至高无上的,是一切的一切。
康德以“先验综合”为基础,构建了以知、情、意及相应的批判为框架的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在《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即“知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探讨了人们的实践能力,即“意志”。康德把美和艺术作为沟通自然与自由之间的桥梁。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开始的,他从质、量、关系和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从美与崇高的比较开始的,并对崇高和美作了区别。
康德对艺术的分析首先是分析了艺术本身的规定性;其次,要创造艺术,就要靠天才;第三,分析了艺术规定性和天才之后,康德把注意力集中在美的理想和审美意象问题上;最后,康德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艺术进行了分类。
康德美学思想包含着惊人的矛盾,最大的莫过于,美学本来是填补他哲学体系空白的一个筹码,但当他论述美和艺术问题时,他强调的却是它们的独立自主性,这就为近代艺术打开了一条新路,他埋葬了古典主义时代,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第2题:

简单述评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班杜拉提倡出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书i9瞧温: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睁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致等方面。
关于模仿学习,他得出结论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关于抗拒诱惑,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具有—种“替代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诱惑的抗拒。
关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结论: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道德既凋搬有重要的影响。

第3题:

简述康德的伦理学说。


参考答案:康德的伦理学说为他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德的伦理思想的中心是 “道德法则”,人们唯有遵循“道德法则”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在康德看来,由于道德法则的普遍适用性,政治屈从于道德便是十分必然的了。

第4题: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 A、哥白尼
  • B、康德
  • C、伽利略
  • D、叔本华

正确答案:B

第5题: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绝对命令。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简述康德关于“定言命令”的学说。


正确答案: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连结起来的命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是一种命令式,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命令式都是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令式,一类是假言命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道德法则作为定言命令是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具有这样一些形式上的特征: 第一,“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个“普遍性公式”是定言命令最重要的公式,康德有时甚至称之为“唯一的定言命令”。
第二,“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康德所谓的“人是目的”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
第三,“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从而“每个有理性的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当我们按照定言命令而行动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则而行动,我们既是守法者也是立法者。
这三个公式实际上是定言命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应该是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有效的“普遍法则”;应该是能够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自在目的”;应该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通常人们说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发生了主体能动性,实际上真正体现主体能动性的是理性为自身立法,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理性的自由。

第7题:

功利主义的犯罪原因理论,也称“幸福计算”理论的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
  • B、边沁学说的核心
  • C、康德学说的核心
  • D、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

正确答案:B

第8题: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述评?


参考答案:

卢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学说,权威与民主是统一的。主权实质上由公意构成,主权权力是绝对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主权是不可转移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人民必须直接行使主权。在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卢梭主张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立法的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人民,法律的目的在于人民全体最大的幸福,即自由和平等,法划分为四种:政执法、民法、刑法和风尚、习俗和舆论。
政府只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建立的一个中间体,负责执行法律,政府不是由契约建立的,只是主权的执行者,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只有选举的贵族制最适于运用主权者委托的行政权。
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为近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然而,在近代大国中实现人民直接主权的原则存在很大困难,他一方面宣称社会契约的条款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样的,另一方面又用小国来实现人民主权的理想,他还借助地理环境论提出“自由并不是任何气候下的产物,所以也不是任何民族都力所能及的”。


第9题:

王国维没有任何怀疑地就接受了康德的学说。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分析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正确答案: 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与宗教的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到关系。
一方面,道德是宗教的前提,是宗教赖以树立的合理性基础。
另一方面,以道德为基础、以增进道德为目的的宗教又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是道德的必然归宿,也是有助于道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