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以来,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业,所造之诸罪障,今端坐念实相忏悔,

题目

无始以来,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业,所造之诸罪障,今端坐念实相忏悔,是真忏悔。若念佛时,且念佛且起忏悔何如?起此念头,是否为妄想妄念,有无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佛教戒三毒,三毒指的是()。

  • A、食、色、性
  • B、贪、痴、狂
  • C、贪、嗔、痴
  • D、贪、欲、妄

正确答案:C

第2题:

由身口意造作的业可分为三种:()、()、()。


正确答案:善业;恶业;无记业

第3题:

本课程提到,消极心态中的“三毒”包括()。

A、怒

B、贪

C、恐

D、嗔

E、痴


答案:BDE

第4题:

佛教三界分别是欲界、色界和()。

  • A、嗔界
  • B、痴界
  • C、贪界
  • D、无色界

正确答案:D

第5题:

忏悔分为理忏事忏两种,何谓理忏?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即无相无不相)如何念法?


正确答案:事忏者,是在佛前,或延高僧代为,或自己依照种种忏法,如大悲忏、净土忏、梁皇忏、水忏等,恭敬自作。倘俱不能,但具真诚,向三宝发露己罪,立誓后不再作,亦无不可,此名事忏。理忏者,向心观察,因罪从心起,观到妄念皆空时,即是实相现前,心罪两空,此名理忏。念实相即是观照实相,非是用口念诵也。

第6题: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善恶并明中谓,意三者,嫉恚痴。和佛学常识课本中的十事为意三者贪嗔痴,何是何非?


正确答案:佛经入中华,分若干时期,翻译亦因时代不同,有义同而字异。四十二章汉人所译,是中国译经初期,至晋唐皆有小变,变者谓文字非谓经义也。嫉恚痴即贪嗔痴,文字精粗之异也。

第7题:

十善业中,属于「身」的三善业是指()

  • A、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 B、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 C、不贪、不瞋、不痴

正确答案:A

第8题:

人们依赖心理的来源,实际上就是基督中的“贪、嗔、痴”。此种说法:()


本题答案:错

第9题:

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正确答案: 皆可摄于染污心、好行无义心中。
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

第10题:

人在世间,真灵本性容易受到贪、嗔、痴和()的污染。

  • A、躁
  • B、爱
  • C、情
  • D、悲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