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

题目

众生是原有或缘生?如系原有不合缘生之原则,如系缘生,先有会造业之众生乎?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如系前者清净之众生为何会造业?如系后者已先无自己为何造业,岂能别人之业我们会感果报?是则太冤枉,如系自生他生共生缘生,那么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乎,似均不是,可能会被老师骂为世间见,但被莲友问,无法解答。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所问多出误会,故界线不清,致有张冠李戴,堪分四段答之。一、‘众生是原有’,至‘先感业果报而成为众生乎’。所谓众生者,是云众多缘集而有生命也。万物之生,皆属于缘,此其公例,不独人为然也。兹就人言,乃五蕴四大,十二因缘等,多缘而成为人。更须知真空即妙有,妙有仍真空,而此空有如静则无所生,如动则变现万物矣。动则诸有相互和合,故生幻相,此一动即是造作,不必问其善恶也。人之识蕴,即本性不觉而动所变,色蕴即父母媾精而化,识色合则诸缘毕集,此众生先期之大概,故不必言善恶之类也。二、‘如系前者之清净众生’一段,既缘集变众生矣,则五阴炽盛,是众生非清净,清净自不成众生,盖缘集是夹杂混染,不杂不染方为清净,五阴炽盛,则攀缘造业,从此善恶始分,业有善恶,报有乐苦,皆自作自受,与他无关。三、‘众生不断被创造出来’一段,无人创造众生,缘生前已言之,始则无相之本性不觉而动,而与诸有混合,继则迷染愈深,颠倒六道难出矣。如能自觉,求返本性,先止薰染,继求断惑,静止诸缘,众生何有哉。四、‘莲友问无法解答’一段,此理甚深,不能多读佛经者,难以领会,即与说恐亦听不了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金刚经内中扼要之处,众生因处处著相,故驰相逐迷,此是出世法,然若有其子骂(或打)其父,若以不取于相,任其打骂,似乎乖伦常,若责之,则生嗔已取于相,与法不合,乞长者释疑。


正确答案:功夫由勉强而进自然,由著相而进无相,此乃任何人修行,先浅入深之次第。若明乎此理,自然处理得法,因不明佛理,一切动作,不免颠倒,明情达理以后,应付环境,皆能善巧。子行忤逆,是恶众生,生受花报,死堕三途。父既学佛明道,当加怜悯,外则摄折二法,与以调伏,内则因缘空观,不起嗔念!若不如是,自起烦恼,增他罪业,乃是著相。

第2题:

四大假合之色身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证得涅槃者为本来佛性,既如此为何不称五大合成?


正确答案:此只言色,故举四大,若兼色心而言,或云五蕴。(色,受想行识),或言七大。(四大再加空、见、识),说法须鉴事观机,或说具体,或说一分;法有详略权实,择契运用,并非不知有性,而疏漏也。

第3题:

《再生缘》前17卷由陈端生所写,后3卷由()补续完成。

A陶贞怀

B梁德绳

C朱素仙

D邱心如


B

第4题:

明末清初至嘉庆年间为弹词小说创作的早期,主要作品有()。

  • A、《玉钏缘》
  • B、《天雨花》
  • C、《再生缘》
  • D、《笔生花》
  • E、《三生石》

正确答案:A,B,C,E

第5题:

佛系法身不生不灭,世间一切烦恼不是无明之生,为何要纪念有生灭之应身呢?


正确答案:凡夫之身,是为烦恼所牵而来,无明所生。佛非如是,乃是为度众生,乘愿所化。我辈纪念应身,不过报恩微忱,各尽其道而已。

第6题:

一切法之由来?初始何有神识?起初何会造业,得现在之果?是如何产生众生之神识?盼详知。


正确答案: 此问有四,兹分答之。
一、一切法从心生,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
二、真性不生不灭,无始元明,但不守自性,一动而有无明,名曰无始无明。元明者为真性,无明者谓神识,真正哲理,只云无始,若言初始,不合逻辑。
三、无明即不觉,不觉即迷‘惑’,迷惑自颠倒,颠倒即造‘业’,造业是因,有因即结果,如是则六道三途,生老病死,万劫千生,展转至今,旧业新业,累累不清,旧债不了,新业又增,头出头没,尘劫无已。
四、如能明了前答,无始元明及无始无明数句,此即自解之矣。

第7题:

断缘心与暂生缘相比,哪个更可怕?请说明理由。为此,我们应当怎么做?


正确答案:断缘心更可怕。暂生缘只是偶尔影响修行,断缘心却能让你从此无法修行,从解脱道路上完全退失。所以,我我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别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第8题: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乃至众生无边,但佛出世说法亦称不可量、不可说之恒河沙数相喻,且竖穷三世,亦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计,是以有众生处时即有佛出世说法,广长舌所及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为诸众生说法,度济,何以众生未见其少(就四生众生说)反见其多,若说由他界来,则此界原有者,亦应应缘往生他界才对,不可能专向此界来生?但此仅能就未蒙佛教化所有现象而论,否则当应见其少,因佛教之诞生已是无始故,若说大乘法在体取生即无生,(诸法实相)则从无始来至今天在此世界至少也应多生上根上智之人,此方不违因律及无果,何以上根上智人竟日渐其少,少根少智之人甚至无根无知之人遍处皆是,此实不解?


正确答案: 此问语繁,可析二段。
(一)从首至‘不可能专向此界来生’,本不足怪。然各各世界有成往坏空,各各众生有生住异灭,世界喻如沧海桑田,众生喻如海中浮浪,皆无定相。居士居此地,居此时,所言‘专向此界来生’,是未见沧桑变改,及未见全海之浪也。
(二)再至‘无根无智之人遍处皆是’,地上菩萨,不到七地尚有退转,况凡夫乎?且头出头没,又有隔阴之迷,俱生二惑未断,分别二惑再增。佛法如帚,众心如地,帚虽扫尘,明日复生,此不能尽出上智之理也。

第9题:

如何方为悟缘生法?


正确答案:明了教相,或是作到般若之行,即悟之矣。

第10题:

《再生缘》本事续接(),写谢玉辉、郑如昭和陈素贞转世之后的姻缘故事,故名之为“再生缘”。

  • A、《天雨花》
  • B、《凤双飞》
  • C、《玉钏缘》
  • D、《三生石》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