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题目

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中,为什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结合实例说明。


答案:B
解析:
(1)由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决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并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另外,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幼儿园教育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
(2)由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幼儿园教育既要重视幼儿身体的发育,又要重视其心理的发展;既要注重幼儿身体、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其品德、审美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必须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例如,有些幼儿园对儿童的智力发展看得很重,便在课堂上教授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这犯了“幼儿园小学化”的错误,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幼儿正处于兴趣萌芽时期,如果只注重智育,其体、德、美的发育将会不完全。

第2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正确答案: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笨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钝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
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都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钝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
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第3题:

请结合实际说明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


答案:
解析:
元认知策略包括:(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具体运用如下:
①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指的是要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浏览阅读材料,选择策略,谋划具体活动,并预计其有效性。在学习开始之前应该在分析各方面情况后制订一个恰当的学习计划,并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执行。
②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策略的效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自我提问。
③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评价认知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修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调节策略通常和监视策略共同使用。

第4题:

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 其一,文学是“人学”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文学是“人学”是说文学以人为对象,文学给读者展现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所以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

第5题:

学习佛法的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 学佛的基础是深信因果。

第6题: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


正确答案: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闻——听闻佛法;二、思——思维佛法;
三、修——观修佛法;四、行——行持佛法;五、果——最后得果五个阶段
(一)、闻——听闻佛法正见依靠听闻而产生。佛教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
的学说,把一辈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是非常值得的。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二、思——思维佛法:
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不应该有所取舍。
三、修——观修佛法:
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
四、行——行持佛法:
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品尝。我们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
五、果——最后得果:
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第7题:

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二者的界限是有没有自私自利的成分,完全是利益众生。
杀生、邪淫等行为对凡夫来说,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比较困难,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

第8题:

对微观经济中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 -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答案:
解析:
两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宏观经济中的AD -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①两个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 -AS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②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③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以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宏观经济学中的AD - 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④变量含义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价格是相对价格,表示的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宏观经济学中的AD -AS模型中是价格总水平,是某种价格指数。

第9题:

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二者的异同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两者的区别如下: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10题:

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正确答案: 因为“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如果有了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天人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他们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光,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