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骂之曰:“迺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题目

高帝骂之曰:“迺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句子画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犀首谢陈轸 谢:感谢
B.臣与燕、赵故矣 故:有交情
C.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倍:背叛
D.令四国属以事 属:托付、交给

答案:A
解析:
A项,“谢”的意思是“推辞、拒绝”。

第2题:

翻译: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正确答案: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第3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3处)。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


答案:
解析: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句五之期。

第4题:

翻译: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正确答案: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要怎么办?要交给太叔,我请求去为他效力;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取灭亡。”太叔又收两个边邑作为自己的领地,领地扩大到了廩延。子封说:“行了,领地大了就会得到百姓。”郑庄公说:“做事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发展下去就会垮台的。”

第5题:

翻译: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雌的、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正确答案: 齐桓公外出荒效打猎,追赶一只鹿,走进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他见到一位老人,问道:“这叫什么谷?”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问:“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说:“我看你容貌神态、言谈举止都不象个愚蠢的人,怎么会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说:“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原来喂养着一头母牛,生下的牛犊长大后,我把它卖掉又买了一匹马驹。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说完就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们听了都认为我很愚蠢。所以就称这道山谷为愚公谷。”(其实这是一位聪明的老人,他清楚问话者的身份,才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

第6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同为史书,从体例上看,《战国策》与《史记》有所不同,《战国策》属于__________,《史记》则属于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国别体史书;纪传体史书

第7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文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偶、比喻
  • B、排比、比喻
  • C、层递、比拟
  • D、递进、比喻

正确答案:D

第8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各组画横线的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陈轸为秦使于齐 请移天下之事于公
B.王必无辞以止公 李从以车百乘使楚
C.因自言于廷 皆以事因犀首
D.轸之所以来者 所以不使犀首者

答案:D
解析:
A项,第一个“于”是动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给”;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来”;第二个“以”是动词,“率领”;C项,第一个“因”是动词,“趁机”;第二个“因”是动词,“托付”;D项,两个“所以”都意为“……的原因”。

第9题:

翻译: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正确答案: 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第10题:

翻译: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正确答案: 颍考叔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称有礼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问他。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食物都吃过了,没有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个母亲送,偏偏我就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郑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到黄泉,挖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