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婴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题目

简述婴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儿童依恋的主要类型。


答案:
解析:
婴儿依恋类型: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型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主要是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2题:

在人生发展阶段中,形成依恋性心理的阶段是()。

A.婴幼儿期
B.幼儿期
C.儿童早期
D.儿童中期

答案:A
解析:
依恋的形成产生于婴幼儿阶段。

第3题:

简述婴幼儿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答:(1)前依恋期(0—2 个月)。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 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 个月)。这一时期的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 陌生人更能引发婴幼儿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 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 恐惧,出现了对熟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 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 个月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 立双边人际关系。

第4题:

简述母婴依恋的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③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第5题:

形成“依恋”的重要阶段是()

  • A、青少年阶段
  • B、青年阶段
  • C、婴幼儿阶段
  • D、老年阶段

正确答案:C

第6题:

简述鲍尔比关于依恋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案:
解析:
鲍尔比认为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发出先天的信号有助于新生儿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时候婴儿能够辨认自己母亲的微笑和声音,但是还未对她形成依恋。(2)依恋建立阶段(6周至6-8个月)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活动会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时,他们会开始发展出一种信任感,即自己发出信号时照料者会做出响应的期望。(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 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已经很明显。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在他们依赖的成年人离开时会变得不安。但是分离焦虑并不是一定会发生,这有赖于婴儿的气质和当时的情景。(4)交互关系的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及以后)表征能力和语言的快速发展让儿童能够理解某些影响父母的来与去的因素,并能够预测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因此,分离焦虑就会减弱。这时候儿童开始与照料者谈判,会提出要求,会劝说他(她)改变目标。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他们会把这种联系当做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 依恋是我们对生命中特殊的人所感受到的强烈的、充满感情的联系,当我们与他们交往时,体验到快乐和喜悦,在有压力的时候,通过与他们的接近得到安慰。鲍尔比关于依恋的研究持习性学的观点,即认为婴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促进生存的进化反应。鲍尔比认为,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开始于一套先天的信号,这套信号召唤成人到婴儿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的感情联结形成。

第7题:

根据鲍尔毕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是无分化阶段。
第二阶段是低分化阶段。
第三阶段是依恋形成阶段。
第四阶段是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第8题:

婴幼儿的最初的情感联接是()。

A:辅触

B:微笑

C:依恋

D:拥抱


正确答案:C

第9题:

简述依恋理论。


正确答案: 1.精神分析理论:把依恋看做早期对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强调儿童的生理因素在依恋建立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喂养作为依恋形成的起源。
2.学习理论:
(1)早期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而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母亲在儿童早期担当者喂养者的角色,这使母亲获得了积极强化者的地位。这就构成了儿童依恋的根本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做儿童敏于社会刺激的生物机能与成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另外,社会模型、社会支持与直接指导在依恋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3.习性学理论:研究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所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在面对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的危险时所采取的必然的、本能的反应方式。4.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社会生物学家力图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现象,认为依恋是母亲对儿童的亲情投资的结果,为避免生殖的高昂代价“作废”而作出的抚养努力的产物。为了不致使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她便在婴儿抚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形成了对儿童的依恋。

第10题:

以下对婴幼儿依恋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孩子不安时,依恋对象更能抚慰孩子
  • B、依恋对象可以不只一人
  • C、孩子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呆在一起
  • D、依恋对象使孩子有安全感

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