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思想。

题目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使用与满足”的概念。
大众传播是效果问题,可以从两种视角进行考察。
一种是从传播的角度去考察传播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给予了受众什么样的影响;
另一种是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传者的媒介接触动机或者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动上的效果。后一种视角构成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基本内容,“使用与满足研究”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后受到人们的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第2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


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第3题:

简述资产管理思想三种理论的核心观点。


正确答案:(1)商业贷款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如果存款人在需要资金时无法从银行提出所需的自己的存款,那么就会造成挤兑,银行倒闭。因此,为了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存款,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者进行长期投资。银行一般采用票据贴现的方式,或者票据抵押贷款,因为票据本身是购买商品和流通商品的证据,具有自偿性。(2)资产转移理论观点。简称转移理论也叫转换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好、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从而保障了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3)预期收入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性贷款还是可转让的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有保证,哪怕是长期放款,仍然可以保持流动性;反之,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放款,也难以保持流动性。

第4题:

用实例阐释“使用与满足”经典传播理论。


正确答案: (一)理论背景:
1)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收音机的使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许多人认为收音机的普及以及广播媒介会大大提高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然而,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却是“格调低俗”的轻喜剧、连续剧以及游戏节目。
2)60年代后,这个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
二是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
三是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理论的考察。
(二)关于不同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人为H.赫尔卓格。其认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体现出听众对广播媒介的“使用”动机的多样性)
1)竞争心理需求:通过抢先预测答案使自己与出场嘉宾或收听伙伴处于竞争状态,享受由此带来的竞争乐趣;
2)获得新知的需求:从节目中得到新的知识或话题;
3)自我评价的需求:通过猜测答案来判断自己的知识程度,确认自己的价值。
2.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调查人是贝雷尔森。其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1)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树立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在60年代进行,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2)人际关系效用:一是“拟态”人际关系,二是现实人际关系;
3)自我确认效用:通过与电视节目的比较,观众能够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4)环境监测效用: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
(三)“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分析
1.出现背景:
1)布鲁姆勒和卡茨《大众传播的利用》一文的发表,使得“使用与满足”模式成为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2)在该文中指出,将媒介的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郭庆光语);
3)日本学者竹内郁郎正式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媒介接触的相应条件。
2.“使用与满足”模式图(略,但考试时不可缺)
3.该图的含义是:(以国庆60周年阅兵为例的分析)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因此,为了能够观看60周年阅兵仪式,许多人就不得不接触媒介,并获得相关的信息。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媒介接触条件,作为学生,更多的是通过校园网络的媒介渠道来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3)根据媒介印象和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通过接触媒介,观看了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产生了对媒介和这次阅兵活动的主体性评价。
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受众通过观看这次阅兵仪式,对特定的媒介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四)对“使用与满足”的评价1.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是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2.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只是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虽然,指出了受众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力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5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属于大众传媒的宏观效果理论。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简述“使用满足”理论的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过于浓重;它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7题:

简述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思想。


正确答案: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第8题:

请简述ERPⅡ的核心思想及其与ERP的区别。


正确答案:ERPⅡ的核心思想是企业从过去主要强调内部运作转向企业之间的外部协作,也就是协同商务。而ERP的核心思想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第9题: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andgratificationsapproach)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
意义:它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
不足: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视了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作用;脱离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地揭示受众与媒介的社会关系;仅反映出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接触”,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10题: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思想。


正确答案: ①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②不同媒介形式及传播内容对人的需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满足,只是侧重点和程度有差异。(该研究源于40年代,主要对广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等进行有关“使用与满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