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俄国教育改革的内容()

题目

18世纪俄国教育改革的内容()

  • A、彼得一世提出了建立科学院的设想
  • B、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
  • C、彼得一世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 D、俄国教育改革缺乏强大的经济推动力量
  • E、彼得一世去世后,教育逐渐贵族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改革。 A.内容 B.课程 C.方法 D.途径


正确答案:B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第2题:

简述洪堡德领导的德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内容。


参考答案:

1.对文科中学的改革。1810,洪堡德亲自主持编写了文科中学的教学计划,强调教育任务的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德国还加强了对中学师资的考核与选择。1810年规定,担任中学教师须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书,从此改变了中学教师由神学家和牧师担任的现象。


第3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正确答案:C

第4题: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年教育改革法》。法案主张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 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控制等。《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第5题:

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并不是仅仅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一系列的联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发挥作用,他们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1)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划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为了促进大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第6题:

日本将幼儿园教育内容六大领域改为五大领域的背景是日本进行的()。

A、第一次教育改革

B、第二次教育改革

C、第三次教育改革

D、第四次教育改革


参考答案:C

第7题:

简述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法国普通中小学教育改革表现为19 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该法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窖、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试图加强中小学教育体制,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各种劳动力的需要。 具体内容有: (1)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中学校长由教育部长任命,学校内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与教学工作。 (2)在教育内容上,推进中小学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同时,法案实现“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数学、法语)、启蒙课程(历史、地理、公民道德、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 该法案旨在改变停滞、僵化的中小学教育,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管理的多样化,但法令实施后引起如学生负担过重和某些课程因时数减少降低了教学质量等新矛盾,难于在实践中完全落实,之后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修改。

第8题:

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答案:内容:(1)废八股,变科举(2)广兴学堂(3)建立译书局,编译局(4)派人出国
游学意义:这次维新变法和教育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开创了先例。经过这次斗争,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

第9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第10题:

简述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
解析:
1871年明治政府开始在中央设立支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这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学制,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我们一般从教育的阶段性来分析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高等教育方面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鼓励兴办私立高等学校。(3)兴办女子学校。其意义为:(1)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2)推进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3)普及了文化,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4)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打破了官员阶层唯士族所垄断的局面;(5)后期,教育与军国主义思想的结合,促使日本最终走向军国主义道路。